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工业经济理论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冶金工业论文

质量成熟度模型的研究与实践--以J钢铁集团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为例

中文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1章 引言第14-22页
   ·研究背景第14-19页
     ·当前我国钢铁企业质量管理所面临的挑战第15-17页
     ·钢铁企业传统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第17-18页
     ·钢铁企业质量管理的发展第18-19页
   ·研究意义第19页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确定论文结构的依据第19-20页
     ·论文主要结构介绍第20页
   ·研究方法第20-22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22-30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LM)文献综述第22-25页
     ·追求点质量的管理阶段第22页
     ·追求线质量的管理阶段第22-23页
     ·追求面质量的管理阶段第23页
     ·追求体质量的管理阶段第23-25页
   ·质量成熟度(模型)(QMM)理论文献综述第25-27页
     ·成熟度思想与克劳士比的成熟度方格第25-26页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第26页
     ·几种典型的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及其关系第26-27页
   ·钢铁企业质量控制与预测文献综述第27-28页
     ·钢铁行业质量控制文献研究第27页
     ·钢铁行业质量预测文献研究第27-28页
   ·研究的不足第28-30页
第3章 钢铁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独特性分析第30-37页
   ·设计开发过程质量独特性分析第30页
   ·高炉炼铁过程质量独特性分析第30-31页
   ·转炉冶炼过程质量独特性分析第31-32页
   ·炉外精炼过程质量独特性分析第32-33页
   ·连铸过程质量独特性分析第33-34页
   ·轧制过程质量独特性分析第34-35页
   ·质量检验过程质量独特性分析第35-37页
第4章 钢铁企业质量成熟度研究第37-48页
   ·质量成熟度逻辑模型框架第37-39页
     ·质量成熟度的定义第37页
     ·质量成熟度构成第37-38页
     ·质量成熟度逻辑模型创建思路第38-39页
   ·冶炼指数KY第39-41页
     ·冶炼指数K_Y的构型第40页
     ·熔炼成分参数K_(Y1)第40-41页
     ·铸坯参数K_(Y2)第41页
   ·轧制指数K_Z第41-44页
     ·轧制指数K_Z的构型第42页
     ·物理性能参数K_(Zi)第42-43页
     ·几何尺寸参数K_(ZJ)第43页
     ·表面性能参数K_(ZB)第43-44页
   ·检验指数K_J第44页
     ·化学性能检验指数K_(JH)第44页
     ·物理性能检验指数K_(JW)第44页
   ·设计指数K_S第44-45页
   ·质量成熟度逻辑模型结构第45-48页
第5章 J公司系列产品质量成熟度模型与方法的应用研究第48-72页
   ·案例企业/产品背景介绍第48-49页
   ·定义第49页
   ·各权重系数的计算第49-53页
     ·各权重系数的含义与特征第50页
     ·各权重系数的的确定第50-53页
   ·各过程单元过程能力指数C_(pk)的计算第53-58页
     ·熔炼成分参数K_(Y1)的计算(各化学项目)第53-56页
     ·物理性能参数K_(Zi)的计算第56-57页
     ·几何尺寸参数K_(ZJ)的计算第57-58页
   ·各计点值过程能力计算第58-61页
     ·铸坯参数K_(Y2-1)的计算(铸坯参数K_(Y2))第58-59页
     ·铸坯参数K_(Y2-2)的计算第59-60页
     ·表面性能参数K_(ZB)的计算第60-61页
   ·检验指数的计算(K_J)第61-64页
     ·化学性能检验指数K_(JH)的计算第61-64页
     ·物理性能检验指数K_(JW)的计算第64页
   ·质量成熟度模型的合成第64-67页
   ·质量成熟度计算——Q690D-Z质量成熟度曲线的绘制第67-70页
     ·质量成熟度模型数表的建立第67-69页
     ·质量成熟度曲线的建立第69-70页
   ·质量成熟度模型的应用——订单评审(质量驱动营销)第70-72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2-74页
   ·结论及主要创新点第72-73页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72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72-73页
   ·研究的局限及今后研究方向第73-74页
     ·研究的局限第73页
     ·今后研究方向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9-8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rop2过表达对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的初步探讨
下一篇: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中央气道原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