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前言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9页 |
·水稻抗旱性评价 | 第17-24页 |
·抗旱性概念及其机制 | 第17页 |
·抗旱性的鉴定方法 | 第17-19页 |
·抗旱鉴定指标 | 第19-22页 |
·抗旱性鉴定指标的评价方法 | 第22-24页 |
·水稻抗旱性QTL定位 | 第24-34页 |
·QTL定位的原理 | 第24页 |
·分子标记 | 第24-28页 |
·QTL定位的群体 | 第28-30页 |
·QTL定位方法 | 第30-32页 |
·水稻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32-34页 |
·水稻抗旱基因克隆与遗传表达研究 | 第34页 |
·水稻抗旱育种展望 | 第34-37页 |
·本研究提出的背景、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37-39页 |
·本研究提出的背景 | 第37-38页 |
·本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8-39页 |
第二章 东乡野生稻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 第39-48页 |
·前言 | 第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相关指标测定方法 | 第39-40页 |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水分胁迫下参试材料表型性状的表现 | 第40-41页 |
·各单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42-43页 |
·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43-46页 |
·抗旱性鉴定指标筛选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水稻抗旱性综合评价方法 | 第46-47页 |
·水稻苗期综合抗旱性指标筛选 | 第47-48页 |
第三章 东乡野生稻苗期抗旱性QTL定位 | 第48-56页 |
·前言 | 第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苗期耐旱性鉴定 | 第48页 |
·相关性状的测定方法 | 第48页 |
·苗期耐旱性QTL分析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亲本和株系的苗期耐旱性表现 | 第49-50页 |
·干旱胁迫下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布直方图 | 第50-51页 |
·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 第51-52页 |
·苗期主要表型性状的QTL定位及效应分析 | 第52-55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苗期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结果 | 第55页 |
·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QTL | 第55页 |
·与前人苗期抗旱QTL结果的比较 | 第55-56页 |
第四章 东乡野生稻孕穗期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筛选 | 第56-65页 |
·前言 | 第5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试验材料种植 | 第56页 |
·产量性状调查 | 第56页 |
·数据处理及评价方法 | 第56-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水分胁迫对BIL群体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57-58页 |
·各性状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 第58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58-59页 |
·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59-62页 |
·抗旱性鉴定指标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水分胁迫对水稻性状影响 | 第63页 |
·水稻孕穗期综合抗旱性指标筛选 | 第63页 |
·东乡野生稻抗旱基因挖掘 | 第63-65页 |
第五章 东乡野生稻孕穗期抗旱性QTL定位 | 第65-72页 |
·前言 | 第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页 |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田间试验及相关性状的调查 | 第65页 |
·孕穗期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6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BIL群体及亲本耐旱性表现 | 第66页 |
·干旱胁迫下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布直方图 | 第66-68页 |
·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 第68-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孕穗期抗旱相关性状QTL的定位结果 | 第70-71页 |
·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QTL | 第71页 |
·与前人定位结果比较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水稻苗期与孕穗期抗旱性的关联分析 | 第72-76页 |
·前言 | 第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4页 |
·水稻苗期抗旱性和孕穗期抗旱性的比较 | 第72-73页 |
·苗期和孕穗期抗旱QTL定位比较 | 第73-74页 |
·讨论 | 第74-76页 |
第七章 东乡野生稻孕穗期生理生化特性与抗旱性关系 | 第76-81页 |
·前言 | 第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供试材料 | 第76页 |
·田间试验 | 第76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76-77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7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7-80页 |
·正常水分处理、水分胁迫处理的实际产量及抗旱性评定 | 第77页 |
·可溶性糖含量 | 第77-78页 |
·脯氨酸含量 | 第78-79页 |
·丙二醛含量 | 第79页 |
·各株系生理生化特性与其抗旱性的相互关系 | 第79-80页 |
·讨论 | 第80-81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81-84页 |
·主要结论 | 第81-83页 |
·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81页 |
·苗期抗旱性QTL定位 | 第81页 |
·孕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81-82页 |
·孕穗期抗旱性QTL定位 | 第82页 |
·苗期与孕穗期抗旱性的相关性 | 第82-83页 |
·孕穗期抗旱生理机制的研究 | 第83页 |
·创新点 | 第83-84页 |
·研究材料创新 | 第83页 |
·研究方法创新 | 第83页 |
·研究结果有创新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主要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