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一、 绪论 | 第10-19页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3、 文献研究中的不足 | 第17-18页 |
(三) 创新点 | 第18页 |
(四)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二、 国外资源税发展状况 | 第19-24页 |
(一) 国外资源税的历史沿革 | 第19页 |
(二) 国外现行资源税费 | 第19-21页 |
1、 权利金制度 | 第19-20页 |
2、 资源租金税 | 第20页 |
3、 矿业权租金 | 第20页 |
4、 耗竭补贴 | 第20页 |
5、 资源超额利润税 | 第20-21页 |
(三) 国外现行资源税费制度体系的主要特点 | 第21页 |
1、 资源有偿使用原则 | 第21页 |
2、 资源超额利润税作为资源税费的经济调控职能 | 第21页 |
3、 考虑到资源行业的特点,普遍建立资源耗竭补贴制度 | 第21页 |
(四) 国外资源税发展的实践成果 | 第21-24页 |
1、 美国 | 第21-22页 |
2、 澳大利亚 | 第22页 |
3、 荷兰 | 第22-23页 |
4、 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 | 第23-24页 |
三、 我国资源税与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经济发展 | 第24-30页 |
(一) 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 第24-25页 |
1、 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 | 第24-25页 |
2、 税收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关系 | 第25页 |
(二) 我国资源税制现状 | 第25-27页 |
1、 我国资源税的历史沿革 | 第25-26页 |
2、 我国资源税费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三) 资源税与欠发达资源富集区之间的关系 | 第27-30页 |
1、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2、 资源税对欠发达资源富集区的影响 | 第29-30页 |
四、 资源税改革对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30-38页 |
(一) 陕北区域资源型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 第30-35页 |
1、 “资源型”产业结构且发展较为畸形,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 第30-32页 |
2、 粗放式的资源开采方式,造成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及资源的极大浪费 | 第32页 |
3、 县域经济差异化所带来的居民贫困问题 | 第32-34页 |
4、 利益关系失衡,造成区域经济受惠程度偏低 | 第34-35页 |
(二) 资源税改革对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 第35-38页 |
1、 资源税改革后,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 第35-36页 |
2、 资源税改革后,会减少企业粗放的资源开采方式 | 第36-37页 |
3、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缓解区域性居民贫困问题 | 第37页 |
4、 资源税改革后,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37-38页 |
五、 资源税改革的对策 | 第38-42页 |
(一) 对现有资源税进行“绿色”调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38-40页 |
(二) 建立起明确的中央与地方间的分享机制 | 第40-41页 |
(三) 资源税改革要“清费立税” | 第41页 |
(四) 建立资源开发补偿和衰退产业援助的长效机制 | 第41-42页 |
(五) 提高立法层次,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 第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注释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