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4-5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5-7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5-6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6-7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9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9-11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格里尔逊”理念阐释 | 第11-20页 |
一、“格里尔逊”简介 | 第11-18页 |
(一) 纪录片教父 | 第13-15页 |
(二) 对纪录片贡献 | 第15-18页 |
二、“格里尔逊”理念 | 第18-20页 |
(一) 纪录理念 | 第18-19页 |
(二) “格里尔逊”理念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格里尔逊”理念在中国的影响 | 第20-38页 |
一、盛行时期(1958-1989) | 第21-31页 |
(一) 初创时期(1958-1965) | 第21-24页 |
1、形态特征 | 第21-23页 |
2、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二) 非常时期(1966-1976) | 第24-27页 |
1、形态特征 | 第24-25页 |
2、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3、突出的逾她作品——《中国》和《鄱阳湖畔炼红心》 | 第26-27页 |
(三) 探索时期(1977-1989) | 第27-31页 |
1、形态特征 | 第27-29页 |
2、原因分析 | 第29页 |
3、作品分析 | 第29-31页 |
二、衰退时期(1990-1999) | 第31-34页 |
(一) 形态特征 | 第31-33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33-34页 |
(三) 作品分析——《望长城》 | 第34页 |
三、复兴时期(2000-2011) | 第34-38页 |
(一) 形态特征 | 第35-36页 |
(二) 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三) 作品分析——《故宫》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研究反思、总结与展望 | 第38-44页 |
一、研究的结论 | 第38-40页 |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三、对进一步开展研究的思考 | 第41-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