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致谢 | 第8-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插图清单 | 第11-12页 |
| 表格清单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9页 |
| ·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 ·国内外碳酸盐岩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碳酸盐岩台地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碳酸盐岩古气候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安徽沿江地区石炭系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安徽沿江地区晚石炭世研究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17-18页 |
| ·主要认识及成果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4页 |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9-20页 |
| ·石炭纪地层发育特征 | 第20-21页 |
| ·晚石炭世生物发育演化 | 第21-24页 |
| ·黄龙组 | 第21-22页 |
| ·船山组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晚石炭世地层及实测剖面 | 第24-34页 |
| ·安徽沿江地区晚石炭世地层特征 | 第24-25页 |
| ·黄龙组 | 第24-25页 |
| ·船山组 | 第25页 |
| ·实测剖面描述 | 第25-34页 |
| ·宿松坐山剖面 | 第29-30页 |
| ·贵池芦冲剖面 | 第30页 |
| ·含山花山石矿剖面 | 第30-33页 |
| ·宣城水东剖面 | 第33-34页 |
| 第四章 碳酸盐岩定量分析 | 第34-49页 |
| ·定量分析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 ·定量分析方法的确定 | 第35-37页 |
| ·安徽沿江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碳酸盐岩定量分析特征 | 第37-49页 |
| ·宿松坐山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碳酸盐岩定量分析特征 | 第38-45页 |
| ·含山花山石矿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碳酸盐岩定量分析特征 | 第45-48页 |
| ·宣城水东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碳酸盐岩定量分析特征 | 第48-49页 |
| 第五章 岩相、微相特征 | 第49-61页 |
| ·碎屑岩相 | 第49页 |
| ·碳酸盐岩相 | 第49-53页 |
| ·石灰岩 | 第49-52页 |
| ·白云岩 | 第52-53页 |
| ·安徽沿江地区典型剖面微相研究 | 第53-61页 |
| ·宿松坐山剖面 | 第53-57页 |
| ·贵池芦冲剖面 | 第57-61页 |
| 第六章 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 第61-65页 |
| ·黄龙期沉积相及其环境特征 | 第61-62页 |
| ·滨海相 | 第61-62页 |
| ·开阔台地相 | 第62页 |
| ·船山期沉积相及其环境特征 | 第62-63页 |
| ·潮坪相 | 第63页 |
| ·开阔台地相 | 第63页 |
| ·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 第63-65页 |
| 第七章 碳酸盐岩台地演化 | 第65-68页 |
| ·石炭纪碳酸盐岩台地演化 | 第65-67页 |
| ·台地演化的影响因素 | 第67-68页 |
| ·构造运动 | 第67页 |
| ·海平面升降 | 第67-68页 |
| 第八章 碳酸盐岩古气候 | 第68-78页 |
| ·元素比值法 | 第68-73页 |
| ·宿松坐山剖面 | 第68-71页 |
| ·含山花山石矿剖面 | 第71-73页 |
| ·稀土元素特征分析 | 第73-75页 |
| ·稀土元素总量 | 第73-74页 |
| ·δCe 和δEu | 第74页 |
| ·REE 配分模式 | 第74-75页 |
| ·碳、氧同位素特征分析 | 第75-77页 |
| ·古盐度分析 | 第76-77页 |
| ·古海水温度 | 第77页 |
| ·古气候和古环境特征 | 第77页 |
| ·讨论 | 第77-78页 |
| 第九章 认识与结论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