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论文--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论文--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论文

论西汉对匈奴的“羁縻外交”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8页
 第一节、问题起源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第二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第11-17页
  1. 关于西汉对匈奴“羁縻外交”手段的学术专著第11-14页
  2. 关于西汉对匈奴“羁縻外交”思想渊源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3. 关于西汉对匈奴“羁縻外交”变迁的研究成果第15-17页
 第三节、研究方案第17-18页
  1. 主要观点第17页
  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3. 论文结构第18页
第一章:西汉对匈奴的“羁縻外交”的思想渊源第18-25页
 (一) 华夏天下秩序第19-20页
 (二) 畿服说第20-21页
 (三) 华夷之辨第21-23页
 (四) 王霸之辩第23-25页
第二章:西汉对匈奴实施“羁縻外交”的主要手段第25-42页
 (一) 和亲第25-28页
 (二) 赂遗第28-29页
 (三) 互市第29-32页
 (四) 征伐第32-35页
 (五) 藩属第35-37页
 (六) 封赏第37-39页
 (七) 朝觐第39-40页
 (八) 质子第40-42页
第三章:西汉对匈奴的“羁縻外交”的变迁第42-61页
 (一) 西汉对匈奴“羁縻外交”的成型期(前 200 年~前 141 年)第42-47页
  1. 起步阶段:汉高祖七年~汉高祖逝世(前 200 年~前 195 年)第43-45页
  2. 完善阶段:汉惠帝~汉景帝时期(前 195 年~前 141 年)第45-47页
 (二) 西汉对匈奴“羁縻外交”的转型期(前 141 年~前 48 年)第47-55页
  1. 第一个转型期:汉武帝时期(前 141 年~前 87 年)第47-51页
  2. 第二个转型期:汉昭帝~汉宣帝时期(前 86 年~前 48 年)第51-55页
 (三) 西汉对匈奴的“羁縻外交”的稳定期(前 48 年~公元 8 年)第55-61页
  1. 上升期(汉元帝时期,前 48 年~前 33 年)第55-58页
  2. 稳定期(汉成帝时期,前 33 年~前 7 年)第58-59页
  3. 低潮期(汉哀帝~汉平帝时期,前 7 年~公元 8 年)第59-61页
 小结第61页
第四章:西汉对匈奴实施“羁縻外交”的积极意义第61-74页
 (一) 政治意义:稳定国内局势第61-63页
 (二) 国防意义:减轻北方边患第63-64页
 (三) 文化意义:加强双边交流第64-67页
 (四) 经济意义:减轻人民负担第67-69页
 (五) 制度意义:创建长效机制第69-72页
 (六) 外交意义:提供外交样板第72-74页
结论:西汉对匈奴的“羁縻外交”的现实借鉴价值第74-86页
 (一) 国家利益:贯穿古今外交的永恒命题第74-76页
 (二) 广开言路:闪现民主之光的决策模式第76-81页
 (三) 刚柔相济:收放自如的实用外交思想第81-83页
 (四) 国际制度:彰显深谋远虑的外交体系第83-86页
结语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词块教学法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An Empirical Study on Non-Englsih Majors
下一篇:冷战后美国中国学研究--基于政治外交维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