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5页 |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课题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评析 | 第9-12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 研究现状评析 | 第11-12页 |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课题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一)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二) 课题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经典作家关于落后国家走向社会文明的理论 | 第15-35页 |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观 | 第15-18页 |
(一) “社会文明”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文明观的基本内涵 | 第16-18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走向社会文明的理论 | 第18-22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状况的分析 | 第19-20页 |
(二) 落后的俄国有条件地利用农村公社走向社会文明的理论 | 第20-22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国走向社会文明的理论 | 第22-24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社会状况的分析 | 第22-23页 |
(二) 中国的觉醒带来文明的曙光 | 第23-24页 |
四、列宁关于俄国、中国走向社会文明的理论 | 第24-35页 |
(一) 列宁关于俄国走向社会文明的理论 | 第24-31页 |
(二) 列宁关于中国走向社会文明的理论 | 第31-35页 |
第二章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文明道路的初步探索 | 第35-43页 |
一、中国社会文明起步的时代背景 | 第35-37页 |
二、毛泽东对社会文明的初步探索 | 第37-43页 |
(一) 毛泽东对中国新政治的探索 | 第37-40页 |
(二) 毛泽东对中国新经济的探索 | 第40-41页 |
(三) 毛泽东对中国新文化的探索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中国走向社会文明的探索及理论 | 第43-62页 |
一、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探索及理论 | 第43-49页 |
(一) 改革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 | 第43-45页 |
(二) 邓小平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文明”的理论 | 第45-49页 |
二、江泽民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探索及理论 | 第49-56页 |
(一) 创新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 | 第49-50页 |
(二) 江泽民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文明”的理论 | 第50-56页 |
三、胡锦涛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全面探索及理论 | 第56-62页 |
(一)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 | 第56-58页 |
(二) 胡锦涛关于和谐社会与“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 | 第58-62页 |
第四章 社会文明理论传承和发展的几个特点 | 第62-70页 |
一、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始终体现着社会矛盾运动的总规律 | 第62-65页 |
(一) 对抗促使进步是阶级社会社会文明所遵循的突出规律 | 第62-64页 |
(二)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发展 | 第64-65页 |
二、理论传承和发展始终以社会实践为依据和动力 | 第65-67页 |
(一) 社会实践是社会文明理论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 第65-66页 |
(二) 社会实践是社会文明理论传承和发展的推动力 | 第66-67页 |
三、理论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主体目的与客观规律的统一 | 第67-68页 |
四、理论的传承和发展是扬弃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 第68-70页 |
结束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