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位的区域旅游发展评价及策略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创新点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论文结构 | 第12-15页 |
| 第2章 生态位理论及区域旅游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 ·生态位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生态位理论及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 ·生态位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区域旅游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区域旅游理论及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 ·区域旅游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区域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2-28页 |
| ·构建评价体系的作用 | 第22页 |
|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2-23页 |
| ·科学性原则 | 第22页 |
| ·指标代表性原则 | 第22-23页 |
| ·数据可取性原则 | 第23页 |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3页 |
| ·针对性原则 | 第23页 |
|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3-28页 |
|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23-25页 |
| ·评价指标及取值 | 第25-28页 |
| 第4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8-39页 |
| ·自然地理特征 | 第28-30页 |
| ·川西北高原 | 第29页 |
| ·横断山区 | 第29页 |
| ·东部盆地区 | 第29-30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0-32页 |
| ·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 | 第32-34页 |
| ·旅游资源概述 | 第32-33页 |
| ·旅游业发展概况 | 第33-34页 |
| ·研究方法 | 第34-39页 |
| ·Z scores标准化法 | 第35-36页 |
| ·熵值法 | 第36-37页 |
| ·旅游生态位模型计算 | 第37-38页 |
| ·聚类分析 | 第38-39页 |
| 第5章 四川省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评价 | 第39-57页 |
| ·权重的计算 | 第40-41页 |
| ·各指标因子生态位计算 | 第41-45页 |
| ·分维度生态位评价分析 | 第45-53页 |
| ·旅游资源维 | 第45-47页 |
| ·旅游市场维 | 第47-49页 |
| ·社会经济维 | 第49-51页 |
| ·城市环境维 | 第51-53页 |
| ·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评价分析 | 第53-57页 |
| ·第一等级区域 | 第55页 |
| ·第二等级区域 | 第55-56页 |
| ·第三等级区域 | 第56页 |
| ·第四等级区域 | 第56-57页 |
| 第6章 四川省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及策略措施 | 第57-65页 |
| ·四川省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 第57-58页 |
| ·核心城市 | 第57页 |
| ·增长极城市 | 第57-58页 |
| ·网络节点城市 | 第58页 |
| ·四川省区域旅游发展策略 | 第58-60页 |
| ·生态位的错位策略 | 第58-59页 |
| ·生态位的扩充策略 | 第59页 |
| ·生态位的协调 | 第59-60页 |
| ·四川省区域旅游发展措施 | 第60-65页 |
| ·旅游资源的整合 | 第60-61页 |
| ·交通网络的完善 | 第61-62页 |
| ·旅游形象的塑造 | 第62-63页 |
| ·旅游市场的拓展 | 第63-64页 |
| ·旅游环境的优化 | 第64-65页 |
| 第7章 结语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