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科举杂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动机 | 第8-9页 |
二、学界研究成果概述 | 第9-10页 |
三、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思路 | 第10页 |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明代中后期科举杂剧的界定和概况 | 第11-23页 |
第一节 明代中后期“科举杂剧”界定 | 第11-17页 |
一、 “明代中后期”时间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二、 “科举杂剧”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三、 科举杂剧与才子佳人剧辨析 | 第13-15页 |
四、 明代中后期“科举杂剧”统计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科举杂剧的创作背景 | 第17-23页 |
一、 明代中后期的考风和世风 | 第17-19页 |
二、 王阳明“心学”思想背景 | 第19-23页 |
第二章 明代中后期科举杂剧人物形象分析 | 第23-37页 |
第一节 作品反映的士子形象 | 第23-34页 |
一、 考试登科、功成名就者 | 第24-25页 |
二、 隐逸避世者 | 第25-27页 |
三、 科举落第、失意难平者 | 第27-29页 |
四、 “科举杂剧”反映的士人心态 | 第29-34页 |
第二节 作品描绘的官场众相 | 第34-37页 |
一、 王公权贵操纵科场 | 第34-35页 |
二、 昏庸考官唯利是图 | 第35-37页 |
第三章 明代中后期科举杂剧的审美意蕴 | 第37-48页 |
第一节 明代科举杂剧的抒情化体制 | 第37-40页 |
一、 体制变化 | 第37-38页 |
二、 叙事中的抒情化特色 | 第38-40页 |
第二节 人物塑造特色 | 第40-43页 |
一、 相似性人物相互衬托 | 第40-42页 |
二、 差异性人物相互对比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插科打诨的娱乐讽刺效果 | 第43-48页 |
一、 透过科诨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 第44-45页 |
二、 透过各式双关语、俗语制造娱乐效果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