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对“拜上帝教”是不是一个宗教的讨论 | 第12页 |
(二) 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既批判又吸收 | 第12-13页 |
(三) 洪秀全对基督教的改造与利用 | 第13-14页 |
(四)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 第14-15页 |
(五) 洪仁玕对儒学的态度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 创新点 | 第17页 |
四、 研究目标和难点 | 第17-18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二) 研究难点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太平天国宗教观与儒学观之演变及其原因 | 第18-26页 |
一、 太平天国宗教观与儒学观之演变 | 第18-22页 |
(一) 太平天国早期:既奉拜上帝教,又兼采儒学精神 | 第18-20页 |
(二) 定都天京之前:独尊耶教,抨击儒学 | 第20-21页 |
(三) 定都天京之后:相互融会,综合利用 | 第21-22页 |
二、 太平天国儒学态度演变之原因 | 第22-26页 |
(一) 洪秀全的个人遭际 | 第22-23页 |
(二)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需要 | 第23页 |
(三) 杨秀清、洪仁玕的影响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拜上帝教对儒家思想的吸纳与融合 | 第26-32页 |
一、 崇圣贤,倡仁义 | 第26-27页 |
二、 太平天国的家庭伦理观 | 第27-28页 |
三、 太平天国的封建等级思想 | 第28-30页 |
(一) 太平天国对称谓的严格规定 | 第28-29页 |
(二) 首义诸王的不平等 | 第29页 |
(三) 太平天国服饰的讲究 | 第29页 |
(四) 太平天国对婚姻的规定 | 第29-30页 |
四、 太平天国的皇权思想和世袭观念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拜上帝教对儒家思想的背离与冲突 | 第32-37页 |
一、 反对偶像崇拜 | 第32-33页 |
(一) 拆孔庙、毁孔子牌位 | 第32-33页 |
(二) 丑化孔子形象 | 第33页 |
二、 焚烧、禁读、删改儒家经书 | 第33-34页 |
三、 改变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 | 第34-37页 |
(一) 以宗教书籍为科举考试内容 | 第34-35页 |
(二) 科举考试形式多样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太平天国宗教思想之历史影响 | 第37-44页 |
一、 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影响 | 第37-39页 |
(一) 拜上帝教的号召力 | 第37-38页 |
(二) 拜上帝教对太平军的影响 | 第38页 |
(三) 外国人早期对太平天国的期望 | 第38-39页 |
二、 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极影响 | 第39-41页 |
(一) 拜上帝教反中国传统文化之影响 | 第39-40页 |
(二) 拜上帝教对西方基督教的背离之影响 | 第40-41页 |
三、 太平天国宗教思想对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影响 | 第4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