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次 | 第6-8页 |
Contents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本文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提出与抗震设计理论 | 第11-13页 |
·结构抗震理论发展概述 | 第11-12页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提出 | 第12-13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发展和现状 | 第13-15页 |
·Pushover 分析方法在国外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Pushover 分析方法在国内的研究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点 | 第15-16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缺陷 | 第16-17页 |
·本文拟进行的研究 | 第17-20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7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第二章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基本理论 | 第20-32页 |
·概述 | 第20页 |
·一般的 Pushover 方法 | 第20-21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公式推导 | 第21-25页 |
·基本原理 | 第21页 |
·基本假定 | 第21-22页 |
·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分析方法公式推导 | 第22-25页 |
·几种水平加载模式 | 第25-27页 |
·水平力呈倒三角形形式 | 第25页 |
·水平力呈均匀形式 | 第25-26页 |
·水平力呈抛物线分布形式 | 第26页 |
·适应性水平分布加载形式 | 第26-27页 |
·基本质量振型分布形式 | 第27页 |
·几种 Pushover 分析方法 | 第27-32页 |
·能力谱方法 | 第27-30页 |
·适应谱 Pushover 分析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 Pushover 分析方法 | 第32-42页 |
·概述 | 第32页 |
·高阶振型影响问题的讨论 | 第32-33页 |
·基于模态的 Pushover 分析 | 第33-37页 |
·基本假定 | 第34页 |
·模态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公式推导 | 第34-36页 |
·基本分析步骤 | 第36-37页 |
·改进的模态 Pushover 分析方法 | 第37-42页 |
·位移形状向量及侧向力加载模式的选择 | 第37-38页 |
·改进的模态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选取有效振型 | 第39-40页 |
·对模态方法改进的具体建议: | 第40-42页 |
第四章 Pushover 改进方法的算例分析与结果比较 | 第42-70页 |
·概述 | 第42页 |
·模型计算 | 第42-46页 |
·改进的模态静力弹塑性分析 | 第46-48页 |
·构件塑性铰的定义 | 第46页 |
·有效振型数选取 | 第46-47页 |
·侧向荷载分布模式 | 第47-48页 |
·抗震性能评估 | 第48页 |
·改进方法计算结果讨论 | 第48-58页 |
·动力时程分析 | 第58-66页 |
·选择地震波 | 第58-59页 |
·结构动力方程的建立与求解[57] | 第59-63页 |
·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第63-66页 |
·动力时程分析结果与改进模态 Pushover 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66-7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