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特种结构论文--抗震动结构、防灾结构论文--耐震、隔震、防爆结构论文

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改进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次第6-8页
Contents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本文研究背景第10-11页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提出与抗震设计理论第11-13页
     ·结构抗震理论发展概述第11-12页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的提出第12-13页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发展和现状第13-15页
     ·Pushover 分析方法在国外的研究发展现状第13-14页
     ·Pushover 分析方法在国内的研究发展现状第14-15页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点与不足第15-17页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优点第15-16页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缺陷第16-17页
   ·本文拟进行的研究第17-20页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7页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7-20页
第二章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基本理论第20-32页
   ·概述第20页
   ·一般的 Pushover 方法第20-21页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原理及公式推导第21-25页
     ·基本原理第21页
     ·基本假定第21-22页
     ·静力弹塑性 Pushover 分析方法公式推导第22-25页
   ·几种水平加载模式第25-27页
     ·水平力呈倒三角形形式第25页
     ·水平力呈均匀形式第25-26页
     ·水平力呈抛物线分布形式第26页
     ·适应性水平分布加载形式第26-27页
     ·基本质量振型分布形式第27页
   ·几种 Pushover 分析方法第27-32页
     ·能力谱方法第27-30页
     ·适应谱 Pushover 分析法第30-32页
第三章 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 Pushover 分析方法第32-42页
   ·概述第32页
   ·高阶振型影响问题的讨论第32-33页
   ·基于模态的 Pushover 分析第33-37页
     ·基本假定第34页
     ·模态 Pushover 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公式推导第34-36页
     ·基本分析步骤第36-37页
   ·改进的模态 Pushover 分析方法第37-42页
     ·位移形状向量及侧向力加载模式的选择第37-38页
     ·改进的模态分析方法第38-39页
     ·选取有效振型第39-40页
     ·对模态方法改进的具体建议:第40-42页
第四章 Pushover 改进方法的算例分析与结果比较第42-70页
   ·概述第42页
   ·模型计算第42-46页
   ·改进的模态静力弹塑性分析第46-48页
     ·构件塑性铰的定义第46页
     ·有效振型数选取第46-47页
     ·侧向荷载分布模式第47-48页
     ·抗震性能评估第48页
   ·改进方法计算结果讨论第48-58页
   ·动力时程分析第58-66页
     ·选择地震波第58-59页
     ·结构动力方程的建立与求解[57]第59-63页
     ·动力时程分析结果第63-66页
   ·动力时程分析结果与改进模态 Pushover 分析结果的比较第66-70页
第五章 结论第70-72页
   ·结论第70-71页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作者简介第76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6-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筋锈蚀与冻融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
下一篇:直膨式土壤源热泵地下换热系统两相流动的传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