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井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5页 |
·地震反应分析理论的发展 | 第10-13页 |
·钢井架结构地震反应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钢井架结构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第15-16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钢井架结构分析理论及实用程序简介 | 第18-32页 |
·钢井架结构分析理论 | 第18-20页 |
·钢井架结构概述 | 第18-20页 |
·钢井架结构计算假定 | 第20页 |
·钢井架结构数值模拟程序简介 | 第20-21页 |
·钢井架结构计算模型 | 第21-23页 |
·钢井架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23-28页 |
·杆单元 | 第24-26页 |
·板壳单元 | 第26-28页 |
·构件截面自定义 | 第28页 |
·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28页 |
·结构材料本构关系 | 第28-31页 |
·线弹性阶段材料模型 | 第29页 |
·弹塑性阶段材料模型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钢井架结构模态分析 | 第32-40页 |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32-34页 |
·结构动力学方程 | 第32-33页 |
·动力学的求解方法 | 第33-34页 |
·振型及参与系数 | 第34-35页 |
·振型刚度和振型质量 | 第34页 |
·振型参与系数 | 第34页 |
·振型参与质量比 | 第34-35页 |
·振型组合数的选取 | 第35页 |
·SAP2000 软件的模态分析过程 | 第35页 |
·模态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钢井架结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 第40-55页 |
·反应谱分析 | 第40-42页 |
·振型分解反应谱基本理论 | 第40-41页 |
·地震作用振型组合 | 第41-42页 |
·地震作用方向组合 | 第42页 |
·反应谱的选取 | 第42-44页 |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 第42-43页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参数 | 第43-44页 |
·时程分析 | 第44-47页 |
·时程分析基本理论 | 第44-45页 |
·地震时程波的选取 | 第45-47页 |
·弹性地震反应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54页 |
·振型分解反应谱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弹性动力时程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钢井架结构整体性分析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钢井架结构 PUSHOVER 分析 | 第55-73页 |
·PUSHOVER 分析的基本理论 | 第55-62页 |
·Pushover 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55-61页 |
·Pushover 分析的加载模式 | 第61-62页 |
·Pushover 分析的一般过程 | 第62页 |
·PUSHOVER 分析模型 | 第62-64页 |
·塑性铰的定义 | 第62-63页 |
·塑性铰的类型 | 第63页 |
·塑性铰的本构关系 | 第63-64页 |
·PUSHOVER 分析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4-70页 |
·PUSHOVER 分析对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