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串行传输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10-13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第二章 互连模型及信号特性分析 | 第13-29页 |
·传输线互连模型 | 第13-18页 |
·RLGC 模型公式推导 | 第13-16页 |
·传输线效应约束条件 | 第16页 |
·传输线的新应用环境 | 第16-18页 |
·信号完整性分析 | 第18-25页 |
·信号带宽与边沿率 | 第18-20页 |
·影响信号完整性的因素 | 第20-25页 |
·信号的传输特性 | 第25-28页 |
·ISI 的产生及其影响 | 第25-27页 |
·信号传输特性仿真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CML 高速电路研究设计 | 第29-53页 |
·高速串行传输系统概述 | 第30页 |
·CML 电路的研究 | 第30-41页 |
·CML 电气参数及规范 | 第31-32页 |
·CML 基本结构及原理 | 第32-34页 |
·CML 电路接口的形式 | 第34-37页 |
·CML 电路收发器设计 | 第37-41页 |
·均衡技术的研究 | 第41-47页 |
·均衡技术理论概念 | 第42-43页 |
·发送端预加重技术 | 第43-44页 |
·接收端的均衡技术 | 第44-47页 |
·均衡技术的分类总结 | 第47页 |
·均衡器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 第47-51页 |
·预加重电路的设计 | 第47-49页 |
·接收端均衡电路的设计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基于 LMS 自适应算法的均衡器设计 | 第53-71页 |
·自适应 FIR 均衡器理论 | 第53-58页 |
·时域均衡基本原理 | 第53-56页 |
·LMS 自适应算法原理 | 第56-58页 |
·LMS 算法的性能分析 | 第58页 |
·自适应 LMS 数字均衡器的设计 | 第58-62页 |
·LMS 算法的实现流程 | 第59-60页 |
·自适应均衡电路的设计 | 第60-62页 |
·自适应 LMS 数字均衡器的仿真 | 第62-66页 |
·功能仿真环境 | 第62页 |
·联合仿真平台搭建 | 第62-64页 |
·自适应均衡器仿真结果 | 第64-66页 |
·自适应均衡器物理设计 | 第66-70页 |
·均衡器电路综合 | 第66-67页 |
·均衡器电路布局布线 | 第67-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