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博物馆学、博物馆事业论文--陈列、展览工作论文

博物馆场景中的学习设计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引言第15-29页
 一、研究缘由第15-19页
 二、问题的提出第19-21页
 三、研究假设、问题、思路和框架第21-24页
 四、研究方法第24-25页
 五、关键词界定第25-27页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第27页
 七、研究意义第27-29页
第一章 博物馆功能演变和学习研究脉络第29-44页
 第一节 博物馆及其功能演变第29-36页
  一、什么是博物馆第29-30页
  二、博物馆功能的演变第30-36页
 第二节 博物馆学习研究的脉络第36-42页
  一、博物馆学习的早期研究第36-37页
  二、博物馆学习的研究进展第37-39页
  三、我国博物馆学习研究面临的问题第39-42页
 小结第42-44页
第二章 博物馆学习的内涵剖析第44-76页
 第一节 什么是博物馆学习第44-51页
  一、博物馆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区别第44-46页
  二、博物馆学习的含义第46-48页
  三、博物馆学习的特点第48-51页
 第二节 博物馆学习的模型第51-63页
  一、传播模型第51-54页
  二、Hein对博物馆学习的分类第54-55页
  三、情境学习模型第55-57页
  四、6P模型第57-59页
  五、认知学习模型第59-60页
  六、Csikszentmihalyi的动机模型第60-61页
  七、对话细化模型第61-63页
 第三节 影响博物馆学习的因素第63-66页
  一、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第63-65页
  二、社会交往层面第65-66页
  三、物理环境层面第66页
 第四节 博物馆学习的结果与测量第66-75页
  一、有关博物馆学习结果的研究第66-69页
  二、博物馆学习的结果第69-72页
  三、博物馆学习的测量第72-75页
 小结第75-76页
第三章 博物馆场景中的学习设计第76-109页
 第一节 博物馆学习设计的目的和要素第76-80页
  一、设计目的第76-78页
  二、设计要素第78-80页
 第二节 博物馆学习设计的理论基础:学习给养第80-91页
  一、学习给养的思想来源第80-84页
  二、给养和学习给养第84-91页
 第三节 博物馆中的学习给养第91-104页
  一、空间的学习给养第91-94页
  二、展品的学习给养第94-97页
  三、中介物的学习给养第97-101页
  四、对学习给养的归纳第101-104页
 第四节 博物馆学习中介的设计:学习给养的统合与识别第104-108页
  一、博物馆学习的二次开发:对学习给养的统合第104-105页
  二、基于中介物的博物馆学习:对学习给养的识别第105-108页
 小结第108-109页
第四章 博物馆学习单的设计研究第109-150页
 第一节 博物馆学习单综述第109-120页
  一、何谓博物馆学习单第109-110页
  二、有关学习单的研究和评价第110-112页
  三、国内外学习单的案例分析第112-120页
 第二节 给养观下的学习单设计第120-127页
  一、设计原则第120-123页
  二、设计维度第123-125页
  三、学习单问题设计第125-127页
 第三节 “探索非洲”学习单的三轮设计第127-139页
  一、研究框架与思路第127页
  二、研究背景第127-130页
  三、第一轮研究第130-132页
  四、第二轮研究第132-133页
  五、第三轮研究第133-139页
 第四节 家长指导单的两轮设计第139-149页
  一、设计目的第139-141页
  二、第一轮设计第141-146页
  三、第二轮设计第146-149页
 小结第149-150页
第五章 博物馆学习的准实验研究第150-209页
 第一节 研究设计第150-152页
  一、研究问题与假设第150页
  二、研究对象及环境第150-151页
  三、研究设计第151-152页
 第二节 实施过程第152-154页
  一、研究对象的招募第152-153页
  二、数据采集第153-154页
 第三节 数据分析第154-204页
  一、问卷分析第154-157页
  二、参观行为分析第157-167页
  三、参观话语分析第167-202页
  四、参观后的访谈分析第202-204页
 第四节 实验结论与讨论第204-207页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答第204-205页
  二、对实验结果的讨论第205-207页
 小结第207-209页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209-213页
 第一节 研究结论第209-210页
 第二节 研究改进第210-211页
 第三节 研究展望第211-213页
附录第213-228页
参考文献第228-249页
后记第249-252页

论文共2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医脉诊信号感知与计算机辅助识别研究
下一篇:重氮酰胺类化合物参与的基于亲电试剂捕捉活性离子对中间体的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