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9-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1页 |
·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16-27页 |
·我国能源与煤炭结构发展及现状 | 第16-19页 |
·我国能源发展背景 | 第16-17页 |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情况 | 第17-18页 |
·我国煤炭资源特点 | 第18-19页 |
·水煤浆技术现状 | 第19-22页 |
·国外水煤浆技术发展概况 | 第19-21页 |
·国内水煤浆技术发展概况 | 第21-22页 |
·水煤浆添加剂概述 | 第22-23页 |
·低阶煤改性制浆技术 | 第23-26页 |
·热改质 | 第23-24页 |
·水热改性 | 第24页 |
·机械热压改性(MTE) | 第24页 |
·太阳能脱水改性 | 第24-25页 |
·微波改性 | 第25页 |
·表面化学改性 | 第25-26页 |
·生物质利用技术现状 | 第26-27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 | 第31-43页 |
·实验设备 | 第31-39页 |
·HAAKE VT550粘度计 | 第31-32页 |
·JS94H型电泳仪 | 第32-33页 |
·JC2000C1接触角测量仪 | 第33-35页 |
·Mastersizer 2000马尔文激光粒度仪 | 第35-36页 |
·XQM2-2L变频行星式球磨机 | 第36-37页 |
·8411型振筛机 | 第37页 |
·769YP15A煤粉压片机 | 第37-39页 |
·主要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低阶煤改性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低阶煤成浆特性参数的测定 | 第39页 |
·接触角的测量 | 第39-40页 |
·zeta电位的测量 | 第40页 |
·低阶煤最佳成浆浓度及改性剂最佳添加量的测量 | 第40页 |
·生物质煤浆成浆及其改性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生物质煤浆的制备 | 第40页 |
·生物质煤浆成浆特性参数的测定 | 第40-41页 |
·生物质煤浆稳定性的测定 | 第41页 |
·生物质煤浆改性方法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表面改性低阶煤的成浆特性研究 | 第43-64页 |
·煤粉成浆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煤粉物理性质对成浆特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煤粉粒径对煤浆的影响 | 第43-44页 |
·煤粉的孔隙结构及分布对煤浆的影响 | 第44页 |
·煤粉的内在水分含量对煤浆的影响 | 第44页 |
·煤粉表面化学性质对成浆特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神东煤表面改性成浆的研究 | 第45-48页 |
·实验原料及其特性 | 第45-48页 |
·神东煤质特性 | 第45-46页 |
·表面改性剂特性 | 第46-48页 |
·神东上湾煤浆粘度特性研究 | 第48页 |
·表面改性神东上湾煤成浆特性研究 | 第48-61页 |
·接触角与杨氏方程 | 第48-51页 |
·表面改性对神东煤接触角的影响 | 第49-51页 |
·化学物质表面吸附理论 | 第51-56页 |
·过剩量(吸附量) | 第51-52页 |
·Gibbs吸附公式 | 第52-54页 |
·接触角与表面改性剂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量 | 第54页 |
·表面改性剂的吸附量 | 第54-55页 |
·表面改性剂吸附量与表观粘度关系 | 第55-56页 |
·DLVO理论及表面改性剂对神东上湾煤表面ξ电位的影响 | 第56-60页 |
·DLVO理论 | 第56-57页 |
·表面改性对神东煤zeta电位的影响 | 第57-58页 |
·表面改性剂对神东煤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 第58-59页 |
·zeta电位、接触角和表观粘度的关系 | 第59-60页 |
·表面改性剂的最佳用量 | 第60页 |
·表面改性后神东煤的最大成浆浓度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第四章 生物质水煤浆及其添加剂的研究 | 第64-77页 |
·引言 | 第64页 |
·生物质煤浆成浆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64-65页 |
·生物质煤浆的研究 | 第65-73页 |
·实验原料特性 | 第65-66页 |
·单一分散剂对生物质煤浆表观粘度和流动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生物质掺混量对生物质煤浆成浆特性影响 | 第67-68页 |
·添如剂复配理论及其对于生物质煤浆成浆特性的影响 | 第68-73页 |
·复配分散剂对生物质煤浆表观粘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复配添加剂对生物质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 第70-71页 |
·复配分散剂的最佳用量 | 第71-72页 |
·生物质煤浆的流变特性 | 第72-73页 |
·复配添加的经济性分析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生物质煤浆的改性研究 | 第77-89页 |
·生物质煤浆难成浆原理及改性理论 | 第77页 |
·复配方案生物质掺混比例的研究 | 第77-78页 |
·油法改性生物质水煤浆 | 第78-87页 |
·柴油改性生物质水煤浆 | 第79-82页 |
·生物质吸收柴油效果 | 第79-81页 |
·柴油改性对生物质水煤浆表观粘度的影响 | 第81-82页 |
·煤焦油改性生物质水媒浆 | 第82-86页 |
·生物质吸收煤焦油效果 | 第82-85页 |
·煤焦油改性对生物质水煤浆表观粘度的影响 | 第85-86页 |
·改性后生物质水煤浆的最大成浆浓度 | 第86-87页 |
·生物质与煤粉掺混比例为1:20的最大成浆浓度 | 第86-87页 |
·生物质与煤粉掺混比例为1:10的最大成浆浓度 | 第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8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89-92页 |
·全文总结 | 第89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第89-91页 |
·不足及展望 | 第91-92页 |
作者简介 | 第92页 |
教育经历及荣誉 | 第92页 |
论文情况 | 第92页 |
科研情况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