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高温合金 | 第13-18页 |
| ·高温合金的分类 | 第13-14页 |
| ·高温合金的应用 | 第14-16页 |
| ·高温合金的主要强化机制 | 第16-17页 |
| ·高温合金的先进制备工艺 | 第17-18页 |
| ·粉末冶金高温合金 | 第18-20页 |
| ·粉末冶金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高温合金的发展 | 第18页 |
| ·氧化物弥散强化铁基高温合金 | 第18-19页 |
| ·氧化物弥散强化铁基高温合金的分类及特点 | 第19页 |
| ·氧化物弥散强化铁素体钢的特点 | 第19-20页 |
| ·氧化物弥散强化铁素体钢的制备 | 第20-25页 |
| ·粉末的制备 | 第21-23页 |
| ·热固结成型 | 第23-25页 |
| ·热机械处理 | 第25页 |
| ·氧化物弥散强化铁素体钢的性能 | 第25-29页 |
| ·室高温拉伸性能 | 第25-27页 |
| ·韧性 | 第27页 |
| ·蠕变 | 第27-28页 |
| ·抗辐照性能 | 第28-29页 |
| ·抗氧化性和热稳定性能 | 第29页 |
| ·氧化物弥散强化铁素体钢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29-32页 |
| ·纳米结构相的形成、表征及特点 | 第29-31页 |
| ·强化机制 | 第31页 |
| ·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 第31-32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32-34页 |
| 第二章 试验方法 | 第34-38页 |
| ·试验方案 | 第34-35页 |
| ·实验设备和原料 | 第35-36页 |
| ·主要分析检测方法 | 第36-38页 |
| ·氮\氧含量分析 | 第36页 |
| ·物相分析 | 第36页 |
| ·热分析 | 第36页 |
| ·粉末粒度分布测定 | 第36页 |
| ·合金样品密度测定 | 第36页 |
| ·室、高温拉伸性能测试 | 第36-37页 |
| ·硬度测试 | 第37页 |
| ·金相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37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7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雾化加氧方法制备氧化物弥散强化铁基合金的研究 | 第38-53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试验过程 | 第38页 |
| ·氧的控制及存在形式 | 第38-42页 |
| ·热固结成型及热处理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42-44页 |
| ·烧结-锻造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42页 |
| ·原始颗粒边界(PPB) | 第42-43页 |
| ·退火温度对合金晶粒尺寸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氧化物弥散相的表征 | 第44-46页 |
| ·力学性能 | 第46-48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48-52页 |
| ·沉淀相形成机理 | 第48-50页 |
| ·合金强度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氧化铁作为携氧剂制备氧化物弥散强化铁基高温合金的研究 | 第53-70页 |
| ·引言 | 第53页 |
| ·试验过程 | 第53-54页 |
| ·显微组织 | 第54-60页 |
| ·原始粉末形貌 | 第54页 |
| ·合金中第二相结构特征 | 第54-55页 |
| ·合金热挤压态显微组织 | 第55-57页 |
| ·合金热轧制态显微组织 | 第57-58页 |
| ·合金退火态显微组织 | 第58-60页 |
| ·力学性能 | 第60-64页 |
| ·硬度 | 第60-61页 |
| ·抗拉强度 | 第61-63页 |
| ·断裂机制 | 第63-64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64-68页 |
| ·氧化物颗粒的形成及演化 | 第64-65页 |
| ·添加Fe_2O_3粉对合金基体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 第65-66页 |
| ·Fe_2O_3的添加对硬度的影响 | 第66-67页 |
| ·Fe_2O_3的添加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氧化物弥散强化铁基高温合金的机械合金化研究 | 第70-84页 |
| ·引言 | 第70页 |
| ·试验过程 | 第70-71页 |
| ·显微组织 | 第71-79页 |
| ·粉末形貌 | 第71-72页 |
| ·显微组织 | 第72-73页 |
| ·第二相的成分分析 | 第73-76页 |
| ·第二相的结构表征及界面特性 | 第76-79页 |
| ·力学性能 | 第79-81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81-83页 |
| ·纳米第二相颗粒形成过程演化 | 第81-82页 |
| ·合金体系中的空位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六章 双晶晶粒尺寸分布的氧化物弥散强化铁基高温合金的研究 | 第84-97页 |
| ·引言 | 第84页 |
| ·试验过程 | 第84-85页 |
| ·显微组织 | 第85-89页 |
| ·晶粒特征 | 第85-87页 |
| ·局部马氏体相变 | 第87-89页 |
| ·力学性能 | 第89-91页 |
| ·室温拉伸性能 | 第89-90页 |
| ·高温拉伸性能 | 第90-91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91-96页 |
| ·双晶晶粒尺寸分布增韧的数学模型 | 第91-93页 |
| ·双晶晶粒尺寸分布合金的Hall-Petch关系 | 第93-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第七章 氧化物弥散强化铁基高温合金的铜微合金化研究 | 第97-110页 |
| ·引言 | 第97页 |
| ·试验过程 | 第97-98页 |
| ·固溶时效处理 | 第98-99页 |
| ·显微组织 | 第99-103页 |
| ·晶粒特征 | 第99-100页 |
| ·第二相成分及结构 | 第100-102页 |
| ·富铜沉淀的尺寸、分布及体积密度 | 第102-103页 |
| ·力学性能 | 第103-105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105-109页 |
| ·时效过程富铜沉淀的演化 | 第105-107页 |
| ·铜对双晶尺寸分布特征合金的强化作用 | 第107-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10-1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2-128页 |
| 致谢 | 第128-12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