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3-25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4页 |
本章核心结论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城市群:合国力的 劢力引擎 | 第25-35页 |
第一节 对城市群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判断 | 第25-28页 |
一、世界城市群的普遍发展 | 第26-27页 |
二、21 世纪我国城市群发展脚步加快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城市群是引领国家现代发展的地域中心 | 第28-34页 |
一、城市群对国民经济有引擎作用 | 第28-31页 |
二、城市群对科技文化有引擎作用 | 第31-34页 |
本章核心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大学群:合国力的智力引擎 | 第35-53页 |
第一节 大学群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核心作用 | 第35-38页 |
一、大学群是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主体 | 第35页 |
二、大学群是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质量主体 | 第35-37页 |
三、大学群是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动中心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大学群与城市群的耦合集聚-溢出发展关系 | 第38-40页 |
一、大学群与城市群集聚-溢出效益耦合倍增 | 第38-39页 |
二、从大学群与城市群多极耦合集聚-溢出到整体强国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大学群与城市群耦合集聚-溢出发展的表现形式 | 第40-48页 |
一、大学群与城市群共生发展 | 第40-45页 |
二、大学群与主体功能区共生发展 | 第45-48页 |
第四节 我国大学群与城市群的耦合集聚-溢出发展 | 第48-52页 |
一、我国大学群的宏观区域分布 | 第48-49页 |
二、我国17 个大学群与城市群多极化耦合集聚-溢出格局 | 第49-52页 |
本章核心结论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大学群展的基本途. | 第53-65页 |
第一节 大学群从自然集合体向组织共同体的转变 | 第53-60页 |
一、我国大学群发展形成的历史原因 | 第53-56页 |
二、大学群发展组织形成的推动力 | 第56-60页 |
第二节 大学群发展组织的基本模式类型 | 第60-63页 |
一、政府垂直管理模式 | 第60-61页 |
二、政府联合管理模式 | 第61页 |
三、非政府联盟模式 | 第61页 |
四、多元混合组织模式 | 第61-63页 |
第三节 我国大学群发展组织的建设 | 第63-64页 |
本章核心结论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大学群展政策标不政策框架 | 第65-99页 |
第一节 大学群运行特征与政策方向 | 第65-75页 |
一、整体系统性与大学群有组织地共同发展 | 第65-69页 |
二、多重使命性与大学群四项使命协调发展 | 第69-71页 |
三、功能匹配渐近性与大学群的城市群地方化发展 | 第71-73页 |
四、资源密集流动性与大学群加强社会互动发展 | 第73-74页 |
五、空间溢出衰减性与城市群区域开发 | 第74-75页 |
第二节 国外大学群发展经验及政策 | 第75-82页 |
一、大学群与城市群积极关联发展 | 第75-78页 |
二、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大学群与城市群合作 | 第78-82页 |
第三节 国内大学群发展经验及政策问题 | 第82-87页 |
一、我国大学群与城市群适应发展关系越来越强 | 第82-85页 |
二、我国大学群的未来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问题 | 第85-87页 |
第四节 大学群发展政策的“4+4 框架” | 第87-94页 |
一、大学群发展政策的总目标:四项使命协调发展 | 第87-88页 |
二、大学群发展政策的总框架:四维政策组合螺旋 | 第88-92页 |
三、四项使命协调发展与四维政策组合螺旋的衔接 | 第92-94页 |
第五节 大学群发展政策的组合作用 | 第94-97页 |
一、大学群政策工具的组合方式 | 第94页 |
二、大学群政策组合的比较优势 | 第94-97页 |
本章核心结论 | 第97-99页 |
第六章 大学群功能匹配化展政策研究 | 第99-115页 |
第一节 大学群与城市群功能的“三环”匹配 | 第99-104页 |
一、大学群与城市群的功能 | 第99-101页 |
二、大学群与城市群功能的“三环”匹配 | 第101-103页 |
三、“三环”功能匹配的层次关系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大学群功能匹配化发展的调控 | 第104-110页 |
一、大学群功能匹配化发展的内部调控 | 第104-109页 |
二、大学群功能匹配化发展的外部调控 | 第109-110页 |
第三节 对我国大学群功能匹配化发展政策的展望 | 第110-114页 |
本章核心结论 | 第114-115页 |
第七章 大学群劢化展政策研究 | 第115-129页 |
第一节 大学群互动化发展对我国的紧迫意义 | 第115-118页 |
第二节 提高大学群与城市群互动速率 | 第118-123页 |
一、大学群互动化发展对象 | 第118页 |
二、大学群互动化发展方式 | 第118-120页 |
三、大学群互动化发展的推动力 | 第120-121页 |
四、大学群互动化发展的主要阻力 | 第121-123页 |
第三节 大学群互动化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123-125页 |
一、增益性 | 第123页 |
二、需求性 | 第123-124页 |
三、近邻性 | 第124页 |
四、累积性 | 第124-125页 |
第四节 对我国大学群互动化发展政策的展望 | 第125-127页 |
本章核心结论 | 第127-129页 |
第八章 大学群同城化展政策研究 | 第129-142页 |
第一节 同城化发展是大学集群崛起的重要路径 | 第129-132页 |
一、世界区域发展带动大学群同城化发展 | 第129-130页 |
二、全球化竞争与合作推动大学群同城化发展 | 第130页 |
三、“合工时代”要求城市群大学同城化集群发展 | 第130-131页 |
四、同城化发展有利于打破我国高等教育“块块分割”格局 | 第131-132页 |
第二节 大学群同城化发展目标:均质发展 | 第132-134页 |
一、大学群自然集合体的均质与非均质性 | 第132-133页 |
二、大学群同城化均质发展方式 | 第133-134页 |
第三节 大学群同城化发展动力与调解因素 | 第134-139页 |
一、大学群同城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 第134-136页 |
二、大学群同城化发展的主要阻力 | 第136-137页 |
三、大学群同城化发展的调节因素 | 第137-138页 |
四、大学群同城化发展的调节原则 | 第138-139页 |
第四节 对我国大学群同城化发展政策的展望 | 第139-140页 |
本章核心结论 | 第140-142页 |
第九章 大学群放化展政策研究 | 第142-160页 |
第一节 大学群开放发展的核心特点:多元合作与竞争 | 第142-143页 |
一、大学群开放化发展的基本目标 | 第142页 |
二、大学群开放化发展的高级目标 | 第142-143页 |
第二节 大学群内外开放发展的辩证关系 | 第143-147页 |
一、内开放发展与外开放化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 第143-145页 |
二、内外开放化发展效益在不同大学身上的不同表现 | 第145-146页 |
三、内外开放发展关系对我国大学群发展的意义 | 第146-147页 |
第三节 大学群内外开放发展的管理战略 | 第147-151页 |
第四节 研究型与应用型大学的开放化发展职能 | 第151-157页 |
第五节 对我国大学群开放化发展政策的展望 | 第157-159页 |
本章核心结论 | 第159-160页 |
第十章 大学群展价的步计 | 第160-172页 |
第一节 大学群四项使命协调发展状况评价 | 第160-163页 |
第二节 大学群“四维政策”发展状况评价 | 第163-171页 |
一、大学群功能匹配化发展分析评价 | 第163-165页 |
二、大学群互动化发展分析评价 | 第165-167页 |
三、大学群同城化发展分析评价 | 第167-169页 |
四、大学群开放化发展分析评价 | 第169-171页 |
本章核心结论 | 第171-172页 |
结不展望 | 第172-17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8-18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3-184页 |
致谢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