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短信文化探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短信文化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 第11-19页 |
第一节 客观因素 | 第11-14页 |
一 经济的快速发展 | 第11-12页 |
二 科技的推波助澜 | 第12-13页 |
三 商业利润的驱使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主观因素 | 第14-19页 |
一、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需要 | 第15页 |
二、释放压力和精神娱乐的需要 | 第15-19页 |
第二章 短信文化的创作 | 第19-28页 |
第一节 短信创作的主体 | 第19-22页 |
一、短信写作主体队伍的年轻化 | 第19-20页 |
二、主体的草根性 | 第20-21页 |
三、主体的民间性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短信创作与文学性 | 第22-25页 |
第三节 创作方式与策略 | 第25-28页 |
第三章 短信文化的后现代特点 | 第28-34页 |
第一节 复制性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时尚性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平面性 | 第31-34页 |
第四章 短信文化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 | 第34-39页 |
第一节 短信文化的负面影响 | 第34-36页 |
一、助长了流言的传播 | 第34-35页 |
二、导致了隐性犯罪的蔓延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整顿不良短信的对策 | 第36-39页 |
一、政策上加强监管 | 第36-37页 |
二、人文素质的提高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时发表的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