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引言 | 第12-24页 |
·蓝靛果忍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分类与分布 | 第12-14页 |
·生物生态学特性 | 第14-15页 |
·蓝靛果忍冬引种驯化与栽培技术的研究 | 第15-17页 |
·蓝靛果忍冬营养成分及医疗保健价值的研究 | 第17-19页 |
·蓝靛果忍冬开发利用及发展前景 | 第19-20页 |
·蓝靛果忍冬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1-2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1-24页 |
第一篇 蓝靛果忍冬生态适应性研究 | 第24-128页 |
2 研究地区概况及野外调查样线、样地的设置 | 第24-30页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4-28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5页 |
·地质与地貌 | 第25页 |
·气候 | 第25页 |
·土壤 | 第25-26页 |
·植被 | 第26-28页 |
·野外调查样线、样地设置及试验地环境条件 | 第28-30页 |
3 不同海拔样地环境条件 | 第30-34页 |
·样地环境条件的调查与实验分析方法 | 第30页 |
·样地的环境条件分析 | 第30-34页 |
4 不同海拔蓝靛果忍冬群落的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种间联结 | 第34-58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样地设置及调查指标 | 第34-35页 |
·数据整理 | 第35-38页 |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群落物种组成及其数量特征 | 第38-41页 |
·蓝靛果忍冬群落的外貌和生活型的组成 | 第41-42页 |
·群落的垂直结构 | 第42-43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43-47页 |
·乔、灌、草三个层次各项多样性指标差异 | 第43-44页 |
·各多样性指标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 | 第44-47页 |
·干扰对蓝靛果忍冬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第47页 |
·林分郁闭度对蓝靛果忍冬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 第47-50页 |
·不同郁闭度下蓝靛果忍冬果实产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 | 第47-49页 |
·林分郁闭度、蓝靛果忍冬果实产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全相关分析 | 第49页 |
·林分郁闭度与叶片叶绿素含量对果实产量的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蓝靛果忍冬群落灌木树种的种间联结性 | 第50-52页 |
·主要灌木种群间联结X~2检验 | 第50-51页 |
·主要灌木种群间联结系数 | 第51页 |
·主要灌木种群共同出现百分率 | 第51-5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2-58页 |
·群落的物种组成 | 第52-53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53-55页 |
·干扰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群落主要灌木树种的种间联结 | 第56-58页 |
5 不同海拔蓝靛果忍冬种群的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 | 第58-71页 |
·研究方法 | 第59-62页 |
·调查方法 | 第59-60页 |
·数据整理 | 第60-62页 |
·蓝靛果忍冬种群年龄金字塔 | 第62-63页 |
·蓝靛果忍冬种群年龄结构分布 | 第63-65页 |
·蓝靛果忍冬种群存活曲线 | 第65-66页 |
·蓝靛果忍冬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66-68页 |
·蓝靛果忍冬灌丛基株及克隆分株种群沿海拔梯度分布类型判断 | 第66-67页 |
·蓝靛果忍冬灌丛基株及克隆分株种群聚集强度沿海拔梯度变化 | 第67-68页 |
·蓝靛果忍冬灌丛基株及克隆分株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规模分析 | 第6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8-71页 |
·种群年龄结构变化 | 第68-69页 |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 第69-71页 |
6 海拔梯度上蓝靛果忍冬形态特征的变异 | 第71-8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1-72页 |
·研究材料 | 第71页 |
·形态特征参数的测定 | 第71页 |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71-72页 |
·野生蓝靛果忍冬植株的形态特征 | 第72-74页 |
·蓝靛果忍冬种群形态变异 | 第74-78页 |
·蓝靛果忍冬种群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 | 第78-79页 |
·各形态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第79-8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1-83页 |
7 海拔梯度上蓝靛果忍冬叶片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83-11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4-86页 |
·研究材料 | 第84页 |
·测定方法 | 第84-86页 |
·数据分析 | 第86页 |
·叶形态特征 | 第86-89页 |
·不同海拔蓝靛果忍冬叶形态特征差异 | 第86-87页 |
·不同海拔蓝靛果忍冬叶形态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87-88页 |
·叶片形态特征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 | 第88-89页 |
·叶的空间位置与叶片结构特征 | 第89-93页 |
·叶的空间位置 | 第89页 |
·叶的表皮特征 | 第89-91页 |
·叶的解剖构造 | 第91页 |
·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各海拔的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 第91-92页 |
·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 | 第92-93页 |
·生态学特征 | 第93-96页 |
·不同海拔叶片生态特征差异 | 第93-94页 |
·不同海拔蓝靛果忍冬叶形态特征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 第94-95页 |
·海拔蓝靛果忍冬叶生态指标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 | 第95-96页 |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特征 | 第96-99页 |
·不同海拔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比较 | 第96-97页 |
·叶片叶绿素含量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 第97-98页 |
·叶片叶绿素含量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 | 第98-99页 |
·热值及主要物质含量 | 第99-105页 |
·不同海拔蓝靛果忍冬叶片热值及主要物质含量差异 | 第99-101页 |
·叶片热值及主要物质含量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 第101-103页 |
·叶片热值及主要物质含量与环境因子回归分析 | 第103-104页 |
·蓝靛果忍冬叶片热值与叶片主要物质含量的相关分析 | 第104-10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05-110页 |
·叶片形态特征 | 第105-106页 |
·叶片解剖结构特征 | 第106-107页 |
·叶片生态特征适应 | 第107-108页 |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特征 | 第108-109页 |
·热值及主要物质含量 | 第109-110页 |
8 蓝靛果忍冬物候及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 | 第110-128页 |
·蓝靛果忍冬物候与生长节律 | 第110-11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2页 |
·物候学特征 | 第112-114页 |
·生长节律 | 第114-118页 |
·蓝靛果忍冬内源激素变化规律 | 第118-126页 |
·植物激素研究概述 | 第118-121页 |
·内源激素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1-124页 |
·花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分析 | 第124-125页 |
·蓝靛果忍冬果实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变化规律 | 第125-126页 |
·蓝靛果忍冬叶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12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26-128页 |
第二篇 蓝靛果忍冬高效繁育体系的构建 | 第128-165页 |
9 蓝靛果忍冬扦插影响因素及扦插生根原理 | 第128-135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8-129页 |
·试验材料 | 第128页 |
·扦插试验设计 | 第128-129页 |
·插穗样品的采集及形态结构实验方法 | 第129页 |
·蓝靛果忍冬硬枝扦插影响因素 | 第129-132页 |
·插穗生根的解剖学理论 | 第132-133页 |
·蓝靛果忍冬插穗的解剖构造 | 第133-134页 |
·蓝靛果忍冬插穗的生根原理 | 第134页 |
·扦插至根原基形成 | 第134页 |
·不定根的形成 | 第13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34-135页 |
10 蓝靛果忍冬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第135-1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5-138页 |
·实验材料 | 第135页 |
·组织培养实验方法 | 第135-138页 |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138页 |
·芽体组织培养 | 第138-143页 |
·基本培养基对外植体诱导分化的影响 | 第138页 |
·外植体的筛选 | 第138-139页 |
·消毒方法的选择 | 第139-140页 |
·初代培养外植体诱导分化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激素配比对继代培养芽增殖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糖源对继代培养的外植体生长和丛生芽数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 第143-144页 |
·外植体的筛选 | 第143页 |
·激素配比对产生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愈伤组织芽的诱导 | 第144页 |
·生根培养方案的筛选 | 第144-145页 |
·炼苗及移栽 | 第14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145-148页 |
11 蓝靛果忍冬种子萌发生理的研究 | 第148-1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8-149页 |
·实验材料 | 第148页 |
·种子萌发实验方法 | 第148-149页 |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149页 |
·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149-155页 |
·浸种时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150-152页 |
·赤霉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152-153页 |
·层积处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153-155页 |
·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 | 第155-157页 |
12 结论与展望 | 第157-165页 |
·结论 | 第157-163页 |
·海拔梯度上群落的结构特征 | 第157-158页 |
·种群结构与动态 | 第158-159页 |
·形态特征的变异 | 第159页 |
·叶片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159-161页 |
·物候及内源激素的变化规律 | 第161-162页 |
·高效繁育技术体系 | 第162-163页 |
·主要创新点与展望 | 第163-165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63页 |
·对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63-165页 |
附录Ⅰ 图版 | 第165-169页 |
附录Ⅱ 汉语-拉丁语植物名称对照 | 第169-172页 |
附录Ⅲ 蓝靛果忍冬群落沿海拔梯度物种组成及重要值分析 | 第172-180页 |
附录Ⅳ 蓝靛果忍冬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度指标对比分析 | 第180-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203页 |
个人简介 | 第203-205页 |
导师简介 | 第205-206页 |
致谢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