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广州市华侨新村地区城市形态演变及动因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图表目录第14-21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55页
   ·研究意义第21-22页
     ·研究背景第21-22页
     ·研究意义第22页
   ·研究综述第22-45页
     ·城市形态研究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第22-33页
     ·特定人群聚居区的相关研究第33-45页
     ·特定人群聚居区研究的评述第45页
   ·研究方案第45-49页
     ·研究对象第45页
     ·研究目标第45-46页
     ·研究内容第46-47页
     ·关键问题第47-48页
     ·研究方法第48-49页
   ·研究概念的界定第49-52页
     ·“平面类型单元”(plan-unit)第49-50页
     ·“形态框架”(morphological frame)第50页
     ·“形态时期”(morphological period)和“地块变化周期”(plot redevelopment cycles)第50-51页
     ·城市边缘带(Fringe Belt)第51-52页
   ·技术路线第52-55页
     ·研究范围第52-53页
     ·研究时限第53-54页
     ·研究框架第54-55页
第二章 第一时期(1954-1976 年):开发与停滞,眷侨与斥侨第55-109页
   ·社会经济背景第55-59页
     ·1954-1965 年广州城市建设背景第55-58页
     ·1966-1976 年社会经济背景第58-59页
   ·城市形态分析第59-91页
     ·1954-1966 年华侨新村地区的建设期第59-84页
     ·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第84-91页
   ·社会空间结构分析第91-97页
     ·以农民为原住民的农村聚落第91页
     ·变迁为华侨聚居区第91-96页
     ·设计和基建团队第96-97页
     ·市场经济物质载体下的公社化生活第97页
   ·动因分析第97-104页
     ·华侨新村建设初期的动因第97-103页
     ·华侨新村建设停滞期的动因第103-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9页
     ·有别于同时期的低密度形态特征第104-107页
     ·地处广州的城市边缘地区第107页
     ·侨务政策是主要动因第107页
     ·房屋产权归属情况第107-109页
第三章 第二时期(1977-1991 年):转型与冲突,边缘与中心第109-136页
   ·社会经济背景第109-113页
     ·国内社会经济背景第109页
     ·广州城市建设第109-113页
   ·城市形态分析第113-129页
     ·华侨新村地区所处的城市区位第113-115页
     ·地块单元及街区划分第115-124页
     ·土地利用第124-127页
     ·建筑肌理第127-129页
   ·社会空间结构分析第129-130页
   ·动因分析第130-132页
     ·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第130页
     ·政策因素第130-132页
   ·本章小结第132-136页
     ·处于增量建设通道的华侨新村地区第132-133页
     ·“形态区域”划分第133页
     ·逐步成为广州的城市中心地区第133-134页
     ·改革开放是主要动因第134页
     ·房屋产权归属情况第134-136页
第四章 第三时期(1992 年至今):置换与“混合”,城市边缘带的斑块第136-203页
   ·社会经济背景第136-138页
     ·广州的城市定位第136-137页
     ·侨务政策概况第137-138页
   ·城市形态分析第138-185页
     ·华侨新村所处的城市区位第138-140页
     ·整体形态分析第140-147页
     ·历史文化保护区地段形态分析第147-169页
     ·金融商贸组团形态分析第169-178页
     ·多高层住宅序列形态分析第178-184页
     ·教育文化序列形态分析第184-185页
   ·社会空间结构分析第185-194页
     ·“华侨新村”涵义的改变第185页
     ·各阶层混合居住与绅士化第185-194页
   ·动因分析第194-199页
     ·全球化时代的推动第194页
     ·房屋产权变更促进城市形态演变与社会空间结构变迁第194-195页
     ·华侨新村地区的商业集聚第195-198页
     ·土地紧缺与房地产开发热第198页
     ·“小资”的心理归属第198-199页
   ·本章小结第199-203页
     ·置换更替的形态变化特征第199页
     ·“形态区域”的划分第199-201页
     ·华侨新村历史文化保护区保留了城市边缘带的特征第201页
     ·主要动因第201页
     ·房屋产权归属情况第201页
     ·社会空间结构第201-203页
第五章 三个时期形态演变的规律分析第203-230页
   ·“形态区域”的划分与演变的总体规律第203-218页
     ·整体形态发展规律第203页
     ·形态框架的演变第203-205页
     ·地块演变第205-207页
     ·建筑密度的比较第207-209页
     ·“形态区域”的演变与划分第209-210页
     ·建筑形态的演变第210-214页
     ·土地利用方式的划分第214-215页
     ·华侨新村地区“形态区域”划分结果第215页
     ·“形态区域”划分的意义与启示第215-218页
   ·华侨新村地区发展核心的演变第218-219页
   ·区位的变化—演变为城市边缘带(FB)的斑块第219-226页
     ·华侨新村是广州城市边缘带的斑块之一第219-223页
     ·广州城市边缘带斑块的大致分布及其与英国城市边缘带的对比第223-226页
   ·社会空间结构变迁与城市形态演变及动因的关联互动第226-227页
   ·三个时期动因对华侨新村地区形态演变的影响第227-228页
   ·本章小结第228-230页
结论与讨论第230-235页
参考文献第235-244页
附录第244-2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46-247页
致谢第247-249页
附件第249页

论文共2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图像去噪及运动模糊图像参数研究
下一篇:基于语义DOM的WEB信息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