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忽视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目的及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农村留守儿童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 | 第20-21页 |
·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概念 | 第21页 |
·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理论 | 第21-25页 |
·儿童权利理论 | 第21-22页 |
·需要层次理论 | 第22页 |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符号互动理论 | 第23-24页 |
·生态系统理论 | 第24-25页 |
·儿童忽视相关理论 | 第25-27页 |
·儿童忽视的概念及类型 | 第25-26页 |
·儿童忽视的特点 | 第26-27页 |
·儿童忽视的危害性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忽视问题现状分析 | 第28-47页 |
·农村留守儿童忽视问题调查的基本概述 | 第28-36页 |
·调查样本分布及选取 | 第28-29页 |
·忽视标准与指标界定 | 第29-30页 |
·评估工具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调查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31-32页 |
·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 | 第32-36页 |
·农村留守儿童忽视的具体表现 | 第36-40页 |
·身体层面 | 第37页 |
·情感层面 | 第37-38页 |
·教育层面 | 第38-39页 |
·安全层面 | 第39页 |
·医疗层面 | 第39-40页 |
·农村留守儿童忽视率与忽视度分析 | 第40-44页 |
·总体忽视情况 | 第40-42页 |
·不同性别各层面的忽视率和忽视度 | 第42-43页 |
·不同年龄各层面的忽视率和忽视度 | 第43-44页 |
·农村留守儿童忽视问题解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第44-45页 |
·留守儿童忽视问题解决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留守儿童忽视问题解决的迫切性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忽视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61页 |
·农村留守儿童忽视的影响因素宏观分析 | 第47-49页 |
·社会经济水平 | 第47-48页 |
·“三农”问题 | 第48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48-49页 |
·城乡二元结构 | 第49页 |
·农村留守儿童忽视的影响因素微观分析 | 第49-52页 |
·自身因素 | 第49-50页 |
·家庭因素 | 第50-51页 |
·学校因素 | 第51-52页 |
·社区因素 | 第52页 |
·农村留守儿童忽视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第52-59页 |
·单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多因素分析 | 第54-59页 |
·农村留守儿童忽视的影响因素结果讨论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忽视问题解决模式构建 | 第61-75页 |
·农村留守儿童忽视问题解决模式的构建理念 | 第61-62页 |
·农村留守儿童忽视问题解决模式的理论构想 | 第62页 |
·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忽视问题解决模式的对策 | 第62-73页 |
·以政府为核心,发挥主导作用 | 第63-64页 |
·以家庭为基础,重视亲情教育 | 第64-66页 |
·以学校为主体,采取保护措施 | 第66-69页 |
·以社区为依托,做好帮扶工作 | 第69-70页 |
·整合社会力量,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 | 第70-72页 |
·维护儿童权利,调动儿童自身积极性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