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3页 |
第一章 非典型劳动关系的理论争鸣 | 第13-19页 |
第一节 非典型劳动关系的评价争议 | 第13-15页 |
一、 肯定派观点 | 第13-14页 |
二、 否定派观点 | 第14-15页 |
三、 笔者的观点 | 第15页 |
第二节 非典型劳动关系调整方式的争议 | 第15-19页 |
一、 完全等同,从严规制 | 第15-16页 |
二、 “统分结合”的方式 | 第16-17页 |
三、 典型劳动关系的弹性化 | 第17页 |
四、 笔者的观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非典型劳动关系法律规制的国际视野 | 第19-28页 |
第一节 国际劳工组织的规制历程 | 第19-23页 |
一、 上世纪 80 年代:从忽略到平等对待 | 第19-21页 |
二、 上世纪 90 年代:分类规制 | 第21-22页 |
三、 本世纪初至今:关注雇佣关系定义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目前国际劳工组织对非典型劳动关系的保护方式 | 第23-25页 |
一、 平等保护是根本原则 | 第23-24页 |
二、 注重“底线保护”,实现“体面劳动” | 第24-25页 |
第三节 代表国家对非典型劳动关系的规制方式 | 第25-28页 |
一、 美国——政府最低限度的介入 | 第25-26页 |
二、 欧盟模式——团体自治与法律规制结合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对非典型劳动关系的规制方式及问题 | 第28-35页 |
第一节 我国目前对非典型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 第28-30页 |
一、 规制目的 | 第28-29页 |
二、 规制方式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我国调整非典型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一、 调整范围过于狭窄 | 第30-31页 |
二、 对于不同的非典型劳动关系的态度截然相反 | 第31-33页 |
三、 劳动基准不适应非典型劳动关系的特点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非典型劳动关系规制的建议 | 第35-40页 |
第一节 肯定非典型劳动关系的价值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规制方式应做双向调整 | 第36-38页 |
一、 劳动基准弹性化 | 第36-37页 |
二、 注重非典型劳动关系的底限保护 | 第37-38页 |
第三节 社会保障灵活化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