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1-18页 |
1 研究标准 | 第11-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HF西医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心衰病中医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剔除标准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8页 |
·试验设计 | 第13页 |
·样本量的计算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质量控制 | 第1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4页 |
·IL-6检测 | 第14-16页 |
·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 | 第16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16-17页 |
·临床资料分析 | 第17-18页 |
结果 | 第18-21页 |
1 各组的构成 | 第18页 |
2 各组IL一6比较 | 第18-19页 |
3 各组心功能分级比较 | 第19页 |
4 各组射血分数比较 | 第19-20页 |
5 气虚证组与阳虚证组的IL-6水平、射血分数的比较 | 第20页 |
6 IL-6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各组射血分数的关联 | 第20-21页 |
讨论 | 第21-27页 |
1 各组IL-6值(pg/ml)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 第21-22页 |
2 IL-6值与心衰中医证型 | 第22-23页 |
3 IL-6值与心功能及中医证型的关系 | 第23-24页 |
4 IL-6水平与射血分数(EF%)及中医证型的关系 | 第24页 |
5 客观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辨证分型 | 第24-25页 |
6 心衰的气虚与阳虚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致谢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综述 | 第32-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40页 |
导师评语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