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4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2页 |
·中国公办普通高校 | 第18-19页 |
·基本建设 | 第19页 |
·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 | 第19-20页 |
·建设项目前期管理 | 第20-21页 |
·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前期管理 | 第21-2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22-30页 |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22-23页 |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第23-29页 |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29-30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30-31页 |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31-34页 |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研究框架 | 第32-3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4-45页 |
·项目管理理论概要 | 第34-37页 |
·项目的定义及特征 | 第34页 |
·项目的要素构成 | 第34-35页 |
·项目的生命周期 | 第35页 |
·项目管理的内涵及约束关系 | 第35-36页 |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 | 第36-37页 |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典型理念概述 | 第37-39页 |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 第37-38页 |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 第38页 |
·高等教育的私营化 | 第38页 |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 第38页 |
·高等教育的民主化 | 第38-39页 |
·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概述 | 第39-41页 |
·设计管理理论概述 | 第41-42页 |
·招投标理论概述 | 第42-45页 |
第3章 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立项管理研究 | 第45-93页 |
·高校基建项目立项理论的创新研究 | 第45-55页 |
·校园环境品质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辩证关系 | 第45-46页 |
·高等教育理念在大学校园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 第46-49页 |
·校区功能定位及校园功能分区理论 | 第49-51页 |
·资源配置标准理论——92定额 | 第51-53页 |
·高校基建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 | 第53-55页 |
·高校基建项目立项机制研究 | 第55-60页 |
·立项机制现状 | 第55-58页 |
·立项机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 第58-59页 |
·立项机制改革方向及原由分析 | 第59页 |
·立项机制的创新——三审制设计 | 第59-60页 |
·高校基建项目立项程序研究 | 第60-65页 |
·立项程序现状 | 第60-61页 |
·现有立项程序存在的主要弊端 | 第61页 |
·现有立项程序的改革创新 | 第61-65页 |
·高校基建项目建设标准研究 | 第65-82页 |
·立项标准现状 | 第65-66页 |
·立项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6-68页 |
·《普通高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92指标)修订建议 | 第68-69页 |
·建筑规模标准——项目建筑规模决策模型及应用 | 第69-78页 |
·投资规模标准——项目总投资估算决策模型及应用 | 第78-82页 |
·高校校舍建设规模的实证检验和模型研究 | 第82-92页 |
·普通高校校舍建设规模的实证检验 | 第82-89页 |
·中国普通高校校舍建设规模的增速模型 | 第89-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4章 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设计管理研究 | 第93-120页 |
·高校基建项目设计管理理论创新研究 | 第93-94页 |
·价值工程理论 | 第93-94页 |
·限额设计理论 | 第94页 |
·高校基建项目设计管理体制研究 | 第94-98页 |
·设计管理体制现状 | 第94-96页 |
·设计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分析 | 第96-97页 |
·设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 第97-98页 |
·高校基建项目设计管理程序研究 | 第98-101页 |
·设计管理程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8页 |
·高校基建项目设计管理程序的规范体系设计 | 第98-99页 |
·高校基建项目设计招投标程序 | 第99-101页 |
·高校基建项目设计方案评价研究 | 第101-109页 |
·项目设计方案评价方法 | 第101页 |
·高校基建项目方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1-102页 |
·百分制综合评估法设计 | 第102-106页 |
·百分制综合评标法案例 | 第106-109页 |
·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研究 | 第109-119页 |
·设计与项目投资的关系 | 第110-111页 |
·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管理过程 | 第111-117页 |
·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管理的主要方法 | 第117-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5章 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管理研究 | 第120-147页 |
·高校基建项目施工招投标管理机制与管理程序现况 | 第120-122页 |
·现行施工招投标管理机制 | 第120-121页 |
·现行施工招投标管理程序 | 第121-122页 |
·高校基建招投标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2-125页 |
·招投标双方行为欠规范 | 第122-123页 |
·招投标文件及工程量清单编制欠完备 | 第123-124页 |
·投标人及评标委员会的身份保密性差 | 第124页 |
·评标时间及评标方法欠科学合理 | 第124-125页 |
·高校基建项目施工招投标评标方法研究 | 第125-130页 |
·施工招投标评标方法概述 | 第125-128页 |
·适合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施工评标方法选择 | 第128-130页 |
·招投标领域中几种违法现象的研究与治理 | 第130-140页 |
·违法现象认定及本质特征分析 | 第130-133页 |
·违法现象产生之原因探析 | 第133-135页 |
·违法现象产生之危害分析 | 第135-137页 |
·违法现象之治理对策 | 第137-140页 |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施工招投标规范化研究 | 第140-145页 |
·招标方式应规范规矩 | 第140页 |
·招标文件的覆盖内容应全面 | 第140-141页 |
·投标文件编制应细致准确 | 第141页 |
·招标组织架构及运作模式要强化监督职能 | 第141-143页 |
·引进的招标代理应遵循“三公”原则 | 第143页 |
·拦标价设定方法要科学 | 第143-144页 |
·投标人确定因素及方法要合理 | 第144-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6章 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融资管理研究 | 第147-168页 |
·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探究 | 第147-152页 |
·高校基建投资来源的结构变异分析 | 第147-150页 |
·高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分析 | 第150-152页 |
·高校基建融资管理产生的主要问题及根源分析 | 第152-159页 |
·产生的主要问题 | 第152-155页 |
·产生的根源分析 | 第155-159页 |
·普通高校融资管理中美国际比较 | 第159-163页 |
·高等教育体制比较 | 第159-160页 |
·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比较 | 第160-161页 |
·高等教育筹资方式比较 | 第161-163页 |
·完善中国公办普通高校基建融资方式政策建议 | 第163-167页 |
·政府财政性基建经费投入年均增长稳定在10%以上 | 第163-164页 |
·完善高校捐赠机制以调动个体及社会团体捐赠的积极性 | 第164页 |
·多种方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高校基本建设领域 | 第164-165页 |
·鼓励教职员工集资助学 | 第165页 |
·发行特种教育公债 | 第165页 |
·发行教育彩票 | 第165页 |
·合理利用科研沉淀资金 | 第165-166页 |
·有条件地土地置换 | 第166页 |
·成立政策性银行——教育银行 | 第166-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8页 |
第7章 项目前期管理水平测度与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分配 | 第168-188页 |
·项目前期管理水平测度与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分配的关系 | 第168-170页 |
·目的的一致性 | 第168-169页 |
·项目前期管理水平测度是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分配的手段和依据 | 第169-170页 |
·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分配是探讨项目前期管理水平测度的主要目的 | 第170页 |
·项目前期管理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 第170-177页 |
·前期管理水平测度目标 | 第170-171页 |
·指标体系的框架模式 | 第171页 |
·指标设计的原则 | 第171-172页 |
·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172页 |
·指标体系层次划分及指标说明 | 第172-174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174-177页 |
·项目前期管理水平测度模型构建及案例 | 第177-183页 |
·各级测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77-181页 |
·项目前期管理水平测度方法与步骤 | 第181页 |
·案例 | 第181-183页 |
·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分配模型 | 第183-187页 |
·前提假设 | 第183-184页 |
·分配模型及计算步骤 | 第184-185页 |
·案例 | 第185-187页 |
·本章小结 | 第187-188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88-193页 |
·研究结论 | 第188-190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90-191页 |
·展望 | 第191-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193-204页 |
附录 | 第204-214页 |
致谢 | 第214-2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