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16页 |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页 |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6页 |
| 一、生命及生命教育的解读 | 第16-30页 |
| (一) 生命 | 第16-20页 |
| 1. 生命的本质 | 第16-17页 |
| 2. 生命的构成 | 第17-18页 |
| 3. 生命的特征 | 第18-20页 |
| (二) 生命教育 | 第20-30页 |
| 1. 生命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0-28页 |
| 2. 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 | 第28-30页 |
|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30-41页 |
| (一) 当代大学生对待生命所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 1. 大学生缺乏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漠视生命现象严重 | 第30-31页 |
| 2. 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否定生命现象严重 | 第31页 |
| 3. 大学生暴力伤害事件增多,暴虐生命现象严重 | 第31-32页 |
| 4. 大学生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游戏生命现象严重 | 第32页 |
| 5. 大学生的应对能力下降,易丧失生命成就感 | 第32-33页 |
| 6. 大学生对死亡理解的误区 | 第33页 |
| (二)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 | 第33-41页 |
| 1. 主体自身的原因 | 第34-35页 |
| 2. 学校环境的原因 | 第35-37页 |
| 3. 社会环境的原因 | 第37-39页 |
| 4. 家庭环境的原因 | 第39-41页 |
|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第41-48页 |
| (一)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 | 第41-43页 |
| 1. 认识生命 | 第41-42页 |
| 2. 珍爱生命 | 第42页 |
| 3. 创造生命价值 | 第42-43页 |
| 4. 提升生命价值 | 第43页 |
| (二)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 | 第43-48页 |
| 1. 生命意识教育 | 第43-44页 |
| 2. 生命价值教育 | 第44页 |
| 3. 死亡教育 | 第44-45页 |
| 4. 生命责任感教育 | 第45-46页 |
| 5. 幸福观教育 | 第46-48页 |
| 四、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建设性思考 | 第48-58页 |
|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指导大学生在理性认识中确立生命意识 | 第48-50页 |
|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动对学生的生命关怀 | 第48-49页 |
| 2. 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 第49-50页 |
| (二) 在所有的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回归生活世界 | 第50-51页 |
| 1.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 第50-51页 |
| 2. 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 第51页 |
| (三) 通过构建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 第51-53页 |
| 1. 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 | 第51-52页 |
| 2. 建立朋辈心理咨询模式 | 第52-53页 |
| 3. 建立学校危机应急干预机构 | 第53页 |
| (四) 通过实践的历练,使大学生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 第53-55页 |
| 1. 开展丰富的校内外活动,使大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 | 第53-54页 |
| 2. 通过职业能力开发,使学生享受全方位人生 | 第54-55页 |
| (五)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构筑关爱生命的主体网络 | 第55-58页 |
| 1.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 第55-56页 |
| 2.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第56页 |
| 3. 构建良性的社会风气 | 第56页 |
| 4. 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 第56-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