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GSM专网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应用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9-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CRH简介 | 第10页 |
| ·本论文所做的工作 | 第10-11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高速铁路场景对现网质量的影响分析 | 第12-17页 |
| ·对网络测试指标的影响 | 第12页 |
| ·列车穿透损耗的影响 | 第12-13页 |
| ·多普勒频移的影响 | 第13-14页 |
| ·快衰落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对MS小区选择和重选的影响 | 第15页 |
| ·对MS发起呼叫的影响 | 第15-16页 |
| ·对位置更新的影响 | 第16-17页 |
| 第三章 高速场景GSM通信特性分析 | 第17-23页 |
| ·高速场景下覆盖信号要求 | 第17-21页 |
| ·覆盖强度理论分析 | 第17页 |
| ·相邻小区的重叠区域 | 第17-19页 |
| ·传播模型 | 第19-20页 |
| ·切换边界信号强度要求 | 第20-21页 |
| ·GSM设备在高速环境下通信能力分析 | 第21-23页 |
| ·基站性能 | 第21页 |
| ·移动台克服多普勒效应方面的性能 | 第21-22页 |
| ·同步性能 | 第22-23页 |
| 第四章 高速铁路场景下GSM质量提升策略探讨 | 第23-26页 |
| ·专网覆盖与现网调整 | 第23-24页 |
| ·高速列车覆盖目标 | 第23页 |
| ·基站覆盖特点 | 第23页 |
| ·话务特点 | 第23页 |
| ·重选与切换 | 第23-24页 |
| ·周边区域的影响控制 | 第24页 |
| ·建设环境要求 | 第24页 |
| ·频率规划要求 | 第24页 |
| ·对比结论 | 第24页 |
| ·现网调整与专网方案的选择 | 第24-25页 |
| ·现网调整与专网覆盖的融合 | 第25-26页 |
| 第五章 高速铁路GSM专网设计原则及解决方案研究 | 第26-51页 |
| ·专网设计目标 | 第26页 |
| ·专网覆盖研究 | 第26-36页 |
| ·设计原则 | 第26-27页 |
| ·国内外高铁覆盖方案 | 第27页 |
| ·专网覆盖小区组成方案 | 第27-31页 |
| ·宏站双网保障 | 第31-32页 |
| ·专网站点设计 | 第32-36页 |
| ·专网容量设计研究 | 第36-39页 |
| ·设计原则 | 第36页 |
| ·专网小区载波容量设计 | 第36-37页 |
| ·专网小区SDCCH规划 | 第37-39页 |
| ·专网频率研究 | 第39-43页 |
| ·设计原则 | 第39-41页 |
| ·专网频率规划研究 | 第41-43页 |
| ·专网位置区研究 | 第43-45页 |
| ·设计原则 | 第43页 |
| ·专网LAC规划 | 第43-45页 |
| ·专网与外网的衔接研究 | 第45-48页 |
| ·设计原则 | 第45-47页 |
| ·专网站台出入口设计 | 第47页 |
| ·非站台出入口设计 | 第47-48页 |
| ·专网小区参数设置研究 | 第48-51页 |
| ·参数设置原则 | 第48-49页 |
| ·专网重要参数设置 | 第49-50页 |
| ·专网站台入口参数设置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高铁GSM专网解决方案的实施应用 | 第51-60页 |
| ·方案实施 | 第51-58页 |
| ·专网覆盖 | 第51-53页 |
| ·专网容量配置 | 第53页 |
| ·专网频率规划 | 第53-55页 |
| ·位置区设计 | 第55-56页 |
| ·专网与大网衔接 | 第56-58页 |
| ·专网小区参数设置 | 第58页 |
| ·效果评估 | 第58-60页 |
| ·网络性能质量指标 | 第58-59页 |
| ·社会效益 | 第59-60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0页 |
| ·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附录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