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清前期(1616~1840年)论文

清初江南遗民生存境况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7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4-18页
     ·“清初”的界定第14-15页
     ·“江南”的界定第15-16页
     ·“遗民”的界定第16-18页
   ·研究综述第18-23页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23-24页
   ·研究内容第24-27页
第2章 清初朝廷对待遗民的态度与遗民的抉择第27-47页
   ·顺治年间朝廷以强硬手段征服明遗民第27-32页
     ·威胁明遗民,迫使其投降第27-28页
     ·推行易服、剃发令,强迫明遗民臣服第28-29页
     ·屡兴案狱,迫害“逆清”遗民第29-30页
     ·禁止遗民结社,削弱反清力量第30-32页
   ·顺治年间自明遗民普遍参与反清斗争第32-33页
   ·康熙年间朝廷以怀柔手段笼络明遗民第33-40页
     ·迎合遗民心理,抚慰其心灵第34-36页
     ·制定“重道”的文化政策,吸引明遗民第36-38页
     ·积极网罗明遗民第38-40页
   ·康熙年间明遗民对清态度的软化与遗民群体的分化第40-47页
     ·明遗民的“夷夏之防”思想观念逐渐淡化第40-41页
     ·明遗民多有称颂清朝及其君主的占论第41-43页
     ·从对吴三桂叛清持否定态度看明遗民对清态度的松动第43-44页
     ·部分明遗民出仕,遗民群体逐渐分化第44-47页
第3章 明遗民的身份认同第47-71页
   ·明清之际士大夫的遗民自觉意识第47-52页
     ·士大夫是的遗民自觉意识与遗民身份的界定第47-50页
     ·士大夫的遗民自觉意识与以“遗民”自许或称谓他人第50页
     ·士大夫的遗民自觉意识与历史资源的利用第50-52页
   ·明遗民的反剃发与身份认同第52-63页
     ·剃发令——判别顺逆,实现遗民明/清之间的身份转换第53-54页
     ·物质性的“鬓发”中的抽象性文化传统第54-56页
     ·物质性的“鬓发”与身份认同第56-60页
     ·惜发护发一一从《惜余鬓赋》看王夫之的身份认同第60-63页
   ·明遗民以节妇自拟的身份认同第63-71页
     ·自拟女性的可能性第63-65页
     ·明遗民自喻贞女节妇第65-67页
     ·明遗民忧国“嫠妇”的书写隐喻第67-71页
第4章 明遗民的生计问题第71-100页
   ·明遗民生活困难的原因第71-77页
     ·因人祸、天灾而致贫第71-74页
     ·因毁家纾难而致贫第74-75页
     ·因不善治生而致贫第75-76页
     ·因放弃富贵而致贫第76-77页
   ·明遗民的谋生方式第77-85页
     ·处馆第77-78页
     ·行医第78-79页
     ·务农第79-81页
     ·经商第81-84页
     ·处幕第84-85页
   ·明遗民对谋生方式的态度第85-100页
     ·对处馆谋生的态度第86-88页
     ·对行医谋生的态度第88-91页
     ·对务农谋生的态度第91-92页
     ·对经商谋生的态度第92-96页
     ·对处幕谋生的态度第96-100页
第5章 明遗民的生活趣味第100-123页
   ·明遗民的生活理念第100-110页
     ·明遗民的生活理念——重视当下生活第100-102页
     ·陈确的“素位”生活理念第102-105页
     ·李渔的“行乐”生活理念第105-110页
   ·明遗民“闲雅”生活的营造第110-117页
     ·从时间上重新架构的“闲雅”牛活第111-113页
     ·从空间上重新架构的“闲雅”生活第113-117页
   ·明遗民的生活癖好第117-123页
     ·癖好中的审美情趣第117-119页
     ·明遗民的不同癖好第119-123页
第6章 明遗民的社会交往第123-148页
   ·明遗民之问的交往第123-129页
     ·明遗民之间交往的普遍性第123-125页
     ·明遗民交往的原因第125-129页
   ·明遗民与仕清官员的交往第129-140页
     ·明遗民与仕清官员交往几乎是一种常态第129-131页
     ·明遗民与仕清官员交往的原因第131-136页
     ·顾炎武与仕清官员的交往第136-140页
   ·明遗民与僧的交往第140-148页
     ·明遗民多与僧交往第141页
     ·王夫之与僧的交往状况第141-146页
     ·黄宗羲与僧交往的原因第146-148页
第7章 明遗民的精神困境第148-177页
   ·明遗民的怪诞行为与无乐精神世界第148-152页
   ·生与死的伦理困境第152-160页
     ·遗民士大夫殉国的原因第152-154页
     ·生与死的两难抉择第154-160页
   ·处世与守节的困境第160-165页
     ·生存压力与坚守名节之难第160-163页
     ·时间忧惧与坚守名节之难第163-165页
   ·经世济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第165-177页
     ·抗清复明之“忠”与“安百姓”之“仁”的伦理困境第165-171页
     ·时势与生不逢时的无奈第171-177页
第8章 明遗民生存价值的自我重新定位第177-201页
   ·道德价值——“任纲常之重,而为万世之楷模”第177-182页
     ·肯定自身具有“正人心”的道德价值第178-180页
     ·肯定自身具有“存人类于天下”的道德价值第180-182页
   ·文化价值——“存道”第182-186页
     ·“存道统”一一明遗民对自身的生存价值肯定第182-184页
     ·“文化救亡”一一明遗民对自身的生存价值肯定第184-186页
   ·社会价值——明遗民经世方向的转移第186-192页
     ·“救民以言”第186-188页
     ·参与乡村治理第188-192页
   ·造福天下——遗民逃禅后对自我生存价值的定位第192-201页
     ·遗民逃禅以求精神解脱第192-194页
     ·金堡逃禅及其人生态度的转变第194-201页
结论第201-204页
参考文献第204-215页
致谢第215-216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俗学视阈下的鲁迅与传统文化研究
下一篇:唐前军旅诗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