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气流脉动研究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 第15-19页 |
1.1.1 平面波理论 | 第15-16页 |
1.1.2 一维非定常气体流动理论 | 第16-17页 |
1.1.3 其它气流脉动研究理论 | 第17页 |
1.1.4 气流脉动研究理论的应用 | 第17-18页 |
1.1.5 小结 | 第18-19页 |
1.2 国内外气流脉动的控制方法 | 第19-25页 |
1.2.1 缓冲罐 | 第19-20页 |
1.2.2 孔板 | 第20-22页 |
1.2.3 旁路法 | 第22-23页 |
1.2.4 亥姆霍兹共鸣器 | 第23-2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背景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压缩机气流脉动的基本理论 | 第27-41页 |
2.1 平面波理论 | 第27-32页 |
2.1.1 有阻尼平面波理论基本方程 | 第27-30页 |
2.1.2 气柱共振理论与共振管长 | 第30-32页 |
2.2 一维非定常气流理论 | 第32-33页 |
2.3 气流脉动的消减理论与方法 | 第33-39页 |
2.3.1 管道阻抗与滤波概念 | 第33-35页 |
2.3.2 各种滤波器的作用原理 | 第35-37页 |
2.3.3 干涉消振器 | 第37-38页 |
2.3.4 气流脉动消减效果的评价方法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压缩机气流脉动实验研究 | 第41-53页 |
3.1 往复式压缩机气流脉动实验平台 | 第41-48页 |
3.1.1 实验平台的设计 | 第41-44页 |
3.1.2 实验平台的装置 | 第44-46页 |
3.1.3 气流脉动采集系统 | 第46-48页 |
3.2 往复式压缩机气流脉动的测量 | 第48-53页 |
3.2.1 实验的方法与过程 | 第48-49页 |
3.2.2 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 第49-53页 |
第四章 压缩机气流脉动与管道振动的数值分析 | 第53-75页 |
4.1 往复式压缩机气流脉动的计算方法 | 第53-56页 |
4.1.1 双缸单作用压缩机排气特性数学模型 | 第53-55页 |
4.1.2 气流压力脉动的计算 | 第55-56页 |
4.2 压缩机气流脉动的数值计算模型 | 第56-60页 |
4.2.1 数值计算软件简介 | 第56页 |
4.2.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56-60页 |
4.3 往复式压缩机气流脉动与管道振动 | 第60-65页 |
4.3.1 压缩机管道气体激振力 | 第60-62页 |
4.3.2 气流脉动与管道振动的实验分析 | 第62-65页 |
4.4 气流脉动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 第65-73页 |
4.4.1 缓冲罐的容积和位置对气流脉动的影响 | 第65-68页 |
4.4.2 缓冲罐的形状对气流脉动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3 使用等压线确定缓冲罐的安全容积和安全距离 | 第69-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新型气流脉动衰减装置的分析与设计 | 第75-83页 |
5.1 亥姆霍兹共鸣器 | 第75-77页 |
5.1.1 设计计算 | 第75-76页 |
5.1.2 数值计算分析 | 第76-77页 |
5.2 U型管脉动衰减装置 | 第77-79页 |
5.3 组合膨胀腔型滤波器 | 第79-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压缩机气流脉动与管道振动工程案例分析 | 第83-99页 |
6.1 工程案例背景及参数 | 第83-84页 |
6.2 气流脉动数值计算分析 | 第84-94页 |
6.2.1 四级吸气管线气流脉动分析与改进 | 第84-90页 |
6.2.2 六级吸气管线气流脉动分析与改进 | 第90-94页 |
6.3 使用气流脉动数值计算方法确定缓冲罐容积的意义 | 第94页 |
6.4 管道机械结构固有频率分析 | 第94-9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7.1 结论与总结 | 第99-100页 |
7.2 研究问题与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 | 第107-109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109-110页 |
附件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