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偏氟乙烯与纳米二氧化钛复合超滤膜的研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2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3-17页 |
·膜分离技术 | 第13-14页 |
·膜材料的要求 | 第14页 |
·膜材料的分类 | 第14-16页 |
·分离膜的制备 | 第16-17页 |
·水处理超滤膜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26页 |
·水处理膜技术 | 第17-20页 |
·超滤膜 | 第20-21页 |
·常用超滤膜材料 | 第21-26页 |
·纳米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6-31页 |
·纳米材料 | 第27-28页 |
·纳米复合材料 | 第28-29页 |
·PVDF–TiO_2 复合材料 | 第29-31页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1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2章 超滤膜性能和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32-39页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2-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膜制备 | 第33页 |
·膜性能测试 | 第33-35页 |
·膜的水通量 | 第33-34页 |
·膜的截留率 | 第34页 |
·膜的水通量衰减系数 | 第34页 |
·膜表面的亲水性能 | 第34-35页 |
·膜结构测试 | 第35-38页 |
·膜表面 | 第35-36页 |
·膜内部 | 第36-38页 |
·膜应用 | 第38-39页 |
·UV_(254) | 第38页 |
·浊度 | 第38-39页 |
第3章 聚偏氟乙烯超滤膜的研制 | 第39-66页 |
·固相含量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溶剂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40-46页 |
·添加剂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46-60页 |
·PEG 的影响 | 第46-49页 |
·无机盐的影响 | 第49-58页 |
·PEG 与LiCl 的协同作用 | 第58-60页 |
·膜表面球粒形成的机理 | 第60-62页 |
·应用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 章聚偏氟乙烯与纳米二氧化钛复合膜的研制 | 第66-94页 |
·纳米TiO_2 含量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66-68页 |
·DMF 作溶剂 | 第66-67页 |
·NMP 作溶剂 | 第67-68页 |
·添加剂对膜性能的影响 | 第68-74页 |
·无机盐和TiO_2 的综合影响 | 第68-69页 |
·PEG 和LiCl 与TiO_2 的协同作用 | 第69-72页 |
·PEG 和KCl 与TiO_2 的协同作用 | 第72-74页 |
·添加剂对膜表面的影响 | 第74-86页 |
·纳米TiO_2 粒子的影响 | 第74-77页 |
·无机盐的影响 | 第77-84页 |
·纳米TiO_2 粒子粒径的影响 | 第84-86页 |
·膜截面测试 | 第86-90页 |
·SEM | 第86-88页 |
·TEM | 第88-90页 |
·XRD | 第90-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5 章铸膜液组成对成膜过程的影响 | 第94-122页 |
·高分子溶液与铸膜液 | 第94-100页 |
·高分子尺寸 | 第95-96页 |
·高分子链的缠结 | 第96页 |
·高分子的聚结稳定性 | 第96-97页 |
·DLVO 理论 | 第97页 |
·铸膜液中高分子的聚结稳定性 | 第97-100页 |
·铸膜液组成的作用机理 | 第100-120页 |
·高分子和溶剂 | 第100-102页 |
·LiCl | 第102-111页 |
·PEG | 第111-116页 |
·PEG 与LiCl 的协同作用 | 第116-117页 |
·TiO_2 | 第117-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结论 | 第122-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8-139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39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139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个人简历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