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的逻辑框架与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主要创新与局限 | 第18-20页 |
·主要创新 | 第18-19页 |
·本文局限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上海城市交通政策的效应评价与分析 | 第20-46页 |
·上海城市交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上海城市交通供给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 第21-28页 |
·上海交通供给政策的实践 | 第21-24页 |
·未来上海交通供给政策的实践空间预测 | 第24-28页 |
·小结 | 第28页 |
·上海城市交通需求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 第28-41页 |
·上海城市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 第28-33页 |
·上海个体交通工具调控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 第33-41页 |
·小结 | 第41页 |
·上海城市空间政策及其交通影响分析 | 第41-46页 |
·上海城市空间政策演变与空间结构现状 | 第41-44页 |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交通影响分析 | 第44-45页 |
·结论与启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研究 | 第46-59页 |
·大城市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 第46-56页 |
·伦敦 | 第46-49页 |
·东京 | 第49-53页 |
·香港 | 第53-56页 |
·小结 | 第56页 |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第56-59页 |
·目标明确、分工清晰、互为补充 | 第56页 |
·优惠政策,吸引人流、物流 | 第56-57页 |
·交通引导,设施完善 | 第57页 |
·保持距离、重塑独立性 | 第57-58页 |
·多元化融资、开发和经营 | 第58-59页 |
第四章 上海市域多中心空间结构对通勤出行的实证研究 | 第59-92页 |
·市域范围内就业中心的确定及分析 | 第59-66页 |
·多中心结构的解析 | 第59-61页 |
·就业中心的确定 | 第61-63页 |
·就业中心体系的特征分析 | 第63-66页 |
·就业中心的问卷调查及通勤特征分析 | 第66-77页 |
·问卷设计思路与抽样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66-68页 |
·就业中心的通勤时间与通勤距离分析 | 第68-75页 |
·就业中心的交通方式结构分析 | 第75-77页 |
·多中心结构对通勤特征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77-86页 |
·以就业中心为基本单位的定量化研究 | 第77-82页 |
·以就业者为基本单位的定量化研究 | 第82-86页 |
·小结 | 第86页 |
·郊区就业中心发展现状的效应分析 | 第86-92页 |
·就业中心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87-90页 |
·就业中心的未来走向 | 第90-92页 |
第五章 上海市城市交通的战略取向 | 第92-97页 |
·优化空间结构,构建多中心空间模式 | 第92-93页 |
·加快以交通为导向的新城建设 | 第93-94页 |
·引导多中心空间模式的健康发展 | 第94-95页 |
·引导中心城区的人口向外扩散 | 第95-9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主要观点概括 | 第97-99页 |
·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5页 |
附录一 | 第105-106页 |
后记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