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一般理论 | 第9-20页 |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涵义 | 第9-10页 |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构成要素 | 第10-12页 |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控诉权主体 | 第10-11页 |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辩护权主体 | 第11页 |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裁判权主体 | 第11-12页 |
·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理念 | 第12-20页 |
·程序正义 | 第12-15页 |
·控审分离 | 第15-16页 |
·司法最终裁决 | 第16-17页 |
·控辩平等对抗 | 第17-20页 |
第2章 外国关于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主要理论和评析 | 第20-25页 |
·帕卡的犯罪控制模式与正当程序模式 | 第20-22页 |
·格里弗斯的争斗模式与家庭模式 | 第22页 |
·哥德斯坦的弹劾模式与纠问模式 | 第22-23页 |
·达马斯卡的诉讼模式理论 | 第23-25页 |
·当事人对立与非当事人对立模式 | 第23页 |
·阶层模式与同位模式 | 第23-25页 |
第3章 世界潮流与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现状 | 第25-37页 |
·"以裁判为中心"的纵向构造的特征 | 第25-31页 |
·中立的裁判机构参与侦查,并负责司法授权和审查 | 第25-26页 |
·公民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可寻求司法救济 | 第26-27页 |
·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活动也要接受司法审查 | 第27-28页 |
·法院可通过庭审继续对审判前程序进行审查 | 第28-29页 |
·法院通过直接和言辞证据规则等规则作出裁判 | 第29-31页 |
·法院和检警机构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区别明显 | 第31页 |
·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现状 | 第31-37页 |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在相当程度上行使裁判权 | 第32-33页 |
·审判前不存在司法授权和司法审查制 | 第33页 |
·庭审中的司法审查极为薄弱 | 第33-34页 |
·追诉材料对裁判结论具有重要影响 | 第34-35页 |
·法院有时充当"第二公诉人"的角色 | 第35页 |
·侦查、起诉和审判三阶段划分弹性较大 | 第35-37页 |
第4章 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完善 | 第37-51页 |
·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类型的选择 | 第37-38页 |
·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完善 | 第38-51页 |
·中立的裁判机构对审判前程序的司法授权和审查 | 第38-40页 |
·建立若干原则和规则,使庭审成为决定案件结局的唯一阶段 | 第40页 |
·强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和诉讼权利 | 第40-41页 |
·扩大辩护律师的参与范围,强化和保障其辩护权 | 第41-42页 |
·重新建构检警关系 | 第42-45页 |
·贯彻控审分离原则 | 第45-46页 |
·赋予法院最终裁判者地位 | 第46页 |
·进行一系列的司法改革 | 第46-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