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2-23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2-20页 |
|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与结构 | 第20-23页 |
| 第2章 IPO定价机制基本内容 | 第23-39页 |
| ·IPO定价机制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 第23-30页 |
| ·固定价格 | 第24页 |
| ·拍卖 | 第24-25页 |
| ·累计投标 | 第25-28页 |
| ·混合定价机制 | 第28-29页 |
| ·NET IPO和 DPO | 第29-30页 |
| ·全球 IPO定价机制的历史演变与地区分布 | 第30-39页 |
| ·历史演变与地区分布概述 | 第30-33页 |
| ·典型案例:日本 IPO定价机制历史演变 | 第33-39页 |
| 第3章 IPO定价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 第39-56页 |
| ·IPO定价机制选择效率—理沦模型 | 第40-46页 |
| ·IPO定价机制选择效率—经验证据 | 第46-54页 |
| ·IPO定价机制与发行成本 | 第46-49页 |
| ·IPO定价机制与后市股价调整 | 第49-51页 |
| ·IPO定价机制与承销商托市 | 第51-54页 |
| ·IPO定价机制选择效率:整体评价 | 第54-56页 |
| 第4章 IPO定价机制模型:固定价格、拍卖与累计投标 | 第56-70页 |
| ·模型假设 | 第56-58页 |
| ·固定价格 | 第58-61页 |
| ·统一价格拍卖 | 第61-63页 |
| ·累计投标 | 第63-69页 |
| ·本章小节 | 第69-70页 |
| 第5章 IPO定价机制与发行成本:基于中国 IPO市场的证据 | 第70-81页 |
| ·数据选择 | 第70-71页 |
| ·变量的选取 | 第71-73页 |
| ·经验证据 | 第73-80页 |
| ·直接成本和抑价水平 | 第73-76页 |
| ·影响直接成本和抑价水平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76-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6章 IPO定价机制与后市股价调整:基于中国 IPO市场的证据 | 第81-88页 |
| ·数据选择 | 第81-82页 |
| ·研究方法 | 第82-84页 |
| ·实证结果 | 第84-87页 |
| ·IPO股票后市价格调整天数 | 第84页 |
| ·影响 IPO股票后市价格调整天数的因素分析 | 第84-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7章 IPO定价机制与承销商托市:基于中国 IPO市场的证据 | 第88-98页 |
| ·Ruud模型及其修正 | 第88-91页 |
| ·数据选择 | 第91页 |
| ·实证结果 | 第91-94页 |
| ·抑价极端值与 IPO定价机制 | 第91-93页 |
| ·承销商托市检验 | 第93-94页 |
| ·中国 IPO市场为什么不存在明显的承销商托市行为 | 第94-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 第8章 中国目前 IPO定价机制改革:询价制讨论 | 第98-105页 |
| ·询价制基本内容 | 第98-99页 |
| ·询价制评价 | 第99-101页 |
| ·政策建议 | 第101-105页 |
| 第9章 本文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05-110页 |
|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105-108页 |
| ·本文的创新 | 第108页 |
| ·本文的不足 | 第108-109页 |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09-110页 |
| 附录: IPO抑价理论 | 第110-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7页 |
| 本人在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127-129页 |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