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风荷载的特性及其对结构的作用 | 第11-15页 |
·平均风特性 | 第12页 |
·脉动风特性 | 第12-13页 |
·风荷载对结构的作用 | 第13-15页 |
·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抗风设计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参数识别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空间网格屋盖结构的风振特性及脉动风的计算机模拟 | 第21-39页 |
·引言 | 第21页 |
·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风振特性 | 第21-22页 |
·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的风振响应计算 | 第22-24页 |
·脉动风风速时程的计算机模拟 | 第24-38页 |
·风速时程模拟算法的步骤 | 第25-28页 |
·算法的实现 | 第28-30页 |
·算例验证 | 第30-34页 |
·关于AR 模型的阶次 | 第34-35页 |
·风速谱及空间相干系数 | 第35-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空间网格屋盖结构的参数识别及算法的程序编制 | 第39-63页 |
·引言 | 第39页 |
·特征系统实现算法 | 第39-47页 |
·系统数学模型的离散化 | 第39-41页 |
·单位脉冲响应函数矩阵 | 第41-42页 |
·系统的最小实现 | 第42-45页 |
·系统模态参数的识别 | 第45页 |
·模态纯度的评估 | 第45-47页 |
·ERA 算法程序的参数选择 | 第47-48页 |
·环境激励技术(NExT) | 第48页 |
·复模态的处理 | 第48-50页 |
·随机信号降噪 | 第50-53页 |
·降噪算法检验 | 第51-52页 |
·降噪算法应用 | 第52-53页 |
·程序正确性试验验证 | 第53-62页 |
·悬臂梁模态试验 | 第53-54页 |
·模态参数识别步骤 | 第54页 |
·模态参数识别结果 | 第54-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空间网格屋盖结构的数值仿真研究 | 第63-80页 |
·引言 | 第63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模态分析 | 第63-67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模态分析 | 第64-67页 |
·风荷载时程曲线模拟及动响应计算 | 第67-71页 |
·风速时程曲线的模拟 | 第67-70页 |
·动响应的计算 | 第70-71页 |
·ERA 算法程序的参数选择 | 第71页 |
·模态参数识别结果 | 第71-78页 |
·关于Hankel 矩阵的讨论 | 第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88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88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