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国超强毒株的培育致弱及亚单位疫苗的研究
1. 引言 | 第1-30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0-28页 |
1.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概况 | 第10-15页 |
1.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原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制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2 立题目的与意义 | 第28-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4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2.1.1 载体质粒 | 第30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2.2 试验动物 | 第31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1-45页 |
2.3.1 病料采集 | 第32页 |
2.3.2 病料处理 | 第32页 |
2.3.3 病毒分离 | 第32-33页 |
2.3.4 病毒鉴定 | 第33页 |
2.3.5 病毒致病性试验 | 第33页 |
2.3.6 病毒抗原性试验 | 第33-34页 |
2.3.7 病毒培育及致弱 | 第34页 |
2.3.8 病毒生长曲线测定 | 第34页 |
2.3.9 病毒蚀斑形成单位测定 | 第34页 |
2.3.10 病毒免疫原性试验 | 第34-35页 |
2.3.11 病毒返强试验 | 第35页 |
2.3.12 病毒Vp2序列分析 | 第35-40页 |
2.3.13 病毒Vp2的酵母表达 | 第40-44页 |
2.3.14 中和抗体的检测 | 第44页 |
2.3.15 亚单位疫苗的研制 | 第44-45页 |
3. 结果 | 第45-80页 |
3.1 病毒的分离鉴定 | 第45-50页 |
3.1.1 电镜检查结果 | 第45-46页 |
3.1.2 血清学检查结果 | 第46-47页 |
3.1.3 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47页 |
3.1.4 序列分析与比较 | 第47-49页 |
3.1.5 抗原性试验结果 | 第49页 |
3.1.6 命名 | 第49-50页 |
3.2 vvIBDV-GX的培育及致弱 | 第50-70页 |
3.2.1 vvIBDV-GX的培育 | 第50页 |
3.2.2 各代次毒的序列分析 | 第50-64页 |
3.2.3 5、20代毒的生长特性 | 第64-66页 |
3.2.4 5、20代毒的免疫原性 | 第66-67页 |
3.2.5 5、20代毒的致病性 | 第67-69页 |
3.2.6 20代毒的返强试验 | 第69-70页 |
3.3 Vp2的酵母表达 | 第70-77页 |
3.3.1 重组子的PCR鉴定 | 第70-71页 |
3.3.2 重组子的表达型鉴定 | 第71-73页 |
3.3.3 SDS-PAGE电泳结果 | 第73-74页 |
3.3.4 小规模诱导结果 | 第74页 |
3.3.5 最适表达条件的选择 | 第74-76页 |
3.3.6 琼扩试验结果 | 第76-77页 |
3.3.7 Dot-ELISA试验结果 | 第77页 |
3.4 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力 | 第77-80页 |
3.4.1 亚单位疫苗的制备 | 第77-78页 |
3.4.2 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力 | 第78-80页 |
4. 讨论 | 第80-88页 |
4.1 中国vvIBDV与IBD | 第80-82页 |
4.2 vvIBDV的培育及致弱 | 第82-84页 |
4.3 酵母表达vvIBDV Vp2及亚单位疫苗 | 第84-85页 |
4.4 关于有效防制IBD的思考 | 第85-88页 |
5. 结论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