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学分支科学论文

论区域主导产业

前言第1-16页
 一、 选题背景第11-12页
 二、 结构与内容第12-14页
 三、 主要创新观点第14-16页
第一章 区域主导产业的相关理论第16-38页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理论渊源第16-17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关于主导产业的理论阐释第17-28页
  一、 区域专门化理论——从区域分工角度的解释第17-20页
  二、 区位论和增长极理论——从产业聚集角度的解释第20-25页
  三、 输出基地理论——从经济增长角度的解释第25-28页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关于主导产业的论述第28-33页
  一、 罗斯托主导部门理论第28-29页
  二、 主导部门分析的理论来源第29-31页
  三、 日本产业政策的研究第31-33页
 第四节 结论与启示第33-38页
第二章 我国区域主导产业研究第38-65页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界定第39-41页
  一、 理论界的定义第39-41页
  二、 实际部门的界定第41页
 第二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地位与成长第41-47页
  一、 区域主导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第42-43页
  二、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与方法第43页
  三、 区域主导产业成长的衡量第43-47页
 第三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第47-52页
  一、 主导部门选择的一般理论第47-49页
  二、 主导部门选择一般理论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第49-52页
 第四节 “九五”以来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进一步研究第52-57页
  一、 强调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具有不同于国家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和标准第53-54页
  二、 创新性地提出了若干判定区域产业需求容量和潜力的指标第54-55页
  三、 对区域优势有了多层次的认识第55-56页
  四、 关注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第56-57页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第57-65页
  一、 我国区域主导产业研究简评第57-59页
  二、 对区域主导产业内涵和选择的思考第59-65页
第三章 我国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实证考察:以省区为空间单位第65-90页
 第一节 我国省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历程第66-78页
  一、 改革开放前(1949—1979年)第66-67页
  二、 改革开放至“八五”末(1980—1995年)第67-75页
  三、 “九五”以来(1996年—现在)第75-78页
 第二节 我国省区主导产业的特点第78-83页
  一、 从全国省区产业分工来看,省区主导产业不明显,省区专业化水平低第78-81页
  二、 从产业更替的纵向轨迹看,促进区域产业演进和产业协调是省区主导产业的主要功能第81-82页
  三、 从产业形成的机制来看,东西部省区主导产业的差异主要是对经济体制转型反应能力的差异决定的第82-83页
 第三节 “九五”以来我国省区主导产业规划存在的问题第83-90页
  一、 把国家主导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方向第83-86页
  二、 把区域目前的支柱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第86页
  三、 产业规划“贪多”、“求大”、“追高”第86-87页
  四、 规划的产业与实际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有偏差第87-90页
第四章 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模式第90-121页
 第一节 “第三意大利”轻工业的形成第90-101页
  一、 区域经济的概况和特点第91-93页
  二、 产业特征和空间分布第93-95页
  三、 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典型:普拉托毛纺业和萨斯索罗瓷砖产业第95-97页
  四、 区域主导产业持续增长的原因第97-101页
 第二节 德国巴伐利亚机电产业的选择和培育第101-110页
  一、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成效第101-102页
  二、 区域主导产业:机电设备制造业第102-103页
  三、 区域主导产业兴起和壮大的过程第103-110页
 第三节 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模式比较第110-121页
  一、 “现成选择+自发形成”第110-116页
  二、 “跨越发展+外力促成”第116-121页
第五章 知识经济条件下区域主导产业研究第121-160页
 第一节 美国“硅谷”半导体和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第121-129页
  一、 硅谷主导产业:半导体产业和计算机产业第122-123页
  二、 硅谷成功的原因分析第123-129页
 第二节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第129-146页
  一、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台湾近20以来的主导产业第129-132页
  二、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程第132-135页
  三、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成功的原因分析第135-146页
  四、 启示第146页
 第三节 高技术产业空间聚集的规律探讨第146-150页
  一、 聚集的关键诱因第147-148页
  二、 扩散的基本因素第148-150页
 第四节 知识经济条件下区域主导产业的特点第150-160页
  一、 高技术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第150-151页
  二、 区域产业联系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表现为多层次的、立体的网络关系第151-155页
  三、 区域基础结构由以交通、通讯为重点的有形设施向以创新组织环境为核心的无形设施转移第155-156页
  四、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由依据产业之间的物质关联程度向在全球产业链上谋求关键生产环节,进而向构筑区域价值链发展第156-160页
第六章 我国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的培育第160-182页
 第一节 我国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基本问题第160-162页
  一、 产业阵容庞大,主导产业模糊第160页
  二、 输出产业规模小、层次低第160-161页
  三、 现代制造业与初级产业并存第161页
  四、 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于高等级要素的落后第161-162页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的意义第162-166页
  一、 有利于“收缩”产业战线,集中力量抓重点第163页
  二、 有利于理清输出产业与自给产业,大力开拓区外市场第163-165页
  三、 有利于整合区域企业竞争能力第165页
  四、 有利于提高技术引进的效益第165页
  五、 有利于开发区域高等级要素第165-166页
 第三节 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培育的模式第166-171页
  一、 精心准备新兴产业第166-168页
  二、 慎重开发现有产业第168-171页
 第四节 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培育的途径第171-175页
  一、 以内力为主的途径分析第172-173页
  二、 借助外力的途径分析第173-175页
 第五节 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培育的措施第175-182页
  一、 技术创新的措施第175-177页
  二、 技术引进的措施第177-182页
第七章 区域政府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第182-200页
 第一节 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第182-185页
  一、 政府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第182-184页
  二、 区域政府干预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184-185页
 第二节 区域政府干预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第185-189页
  一、 区域政府的职能是实施产业导向第185-186页
  二、 区域政府产业导向的运作经验第186-189页
 第三节 我国区域政府实施产业导向的必要性和条件第189-191页
  一、 欠发达地区培育输出型产业更需要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第189-190页
  二、 欠发达地区开发新兴的主导产业,区域政府比中央政府更具优势第190-191页
 第四节 我国区域产业规划现状及其改进方向第191-194页
  一、 我国区域产业规划的基本评价第191-192页
  二、 区域政府产业规划改进的方向第192-194页
 第五节 我国区域政府在主导产业培育中的作为第194-200页
  一、 创造“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创业的人才环境第194-195页
  二、 降低高技术产业投资风险,培育创业的投融资环境第195-197页
  三、提供创新服务,营造创新环境第197页
  四、 设计招商,实行专业化服务第197-198页
  五、 支持、协助和引导企业开拓区外市场第198-200页
第八章 四川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第200-215页
 第一节 四川主导产业规划的历史回顾第200-202页
 第二节 四川主要工业现状及主导产业培育效果第202-204页
 第三节 四川主导产业规划评价第204-206页
  一、 产业规划总体思路分析第204-205页
  二、 产业选择存在的误区第205-206页
 第四节 主导产业培育对四川跨越式发展的意义第206-210页
  一、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增速之源第207-209页
  二、 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第209页
  三、 形成优势产业群,延伸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209-210页
 第五节 四川主导产业培育的方向第210-215页
  一、 在现有的支柱产业中,加快电子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提升资源转换能力,争取把电子信息产业和食品饮料业培育成“十五”期间的主导产业第211-212页
  二、 “十五”期间及其以后的五年,争取在西部大开发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把环保产业培育成四川的主导产业之一第212-213页
  三、 直接瞄准世界市场,力争把现代中药制药产业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未来主导产业之一第213-215页
第九章 案例分析:把环保产业培育成四川主导产业第215-259页
 第一节 环保产业的内涵和市场分析第215-229页
  一、 环保产业的内涵第215-216页
  二、 环保产业需求分析第216-219页
  三、 环保产业供给分析第219-229页
 第二节 将环保产业培育成四川主导产业的条件分析第229-235页
  一、 四川开发环保产业的优势第229-232页
  二、 四川发展环保产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第232-235页
 第三节 四川发展环保产业的基本思路第235-238页
  一、 以省内市场为起点,以国内市场为目标,树立市场率先意识第235-236页
  二、 加强和改进区域政府的产业导向职能第236-237页
  三、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第237-238页
  四、 积极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第238页
 第四节 将环保产业培育成四川主导产业的策略选择第238-259页
  一、 技术路线第238-241页
  二、 融资策略第241-243页
  三、 人才培养方案第243-244页
  四、 招商方略第244-246页
  五、 构筑产业成长的外部环境第246-259页

论文共2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制度分析
下一篇:论中小企业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