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9页 |
1.1 配网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组织及应用研究的意 | 第11-12页 |
1.2 GIS发展概 | 第12-15页 |
1.2.1 GIS应用 | 第12-13页 |
1.2.2 GIS特征数据特点及分析功能 | 第13-14页 |
1.2.3 GIS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配网GIS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1.3.1 配网GIS数据组织 | 第16-17页 |
1.3.2 配网GIS拓扑分析 | 第17-18页 |
1.3.3 配网最佳抢修路径 | 第18-21页 |
1.3.4 配网空间负荷预测 | 第21-27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27-29页 |
1.4.1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其根据 | 第27-28页 |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8-29页 |
2 配电网GIS数据组织方法 | 第29-52页 |
2.1 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的关系分析 | 第29-31页 |
2.1.1 数据模型 | 第29-30页 |
2.1.2 数据结构 | 第30-31页 |
2.1.3 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的关系 | 第31页 |
2.2 GIS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数据结构 | 第31-34页 |
2.2.1 空间数据建模及其实现过程 | 第31-32页 |
2.2.2 GIS空间数据模型的不同层次 | 第32-34页 |
2.2.3 GIS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数据结构的关系 | 第34页 |
2.3 GIS数据模 | 第34-37页 |
2.3.1 栅格模型 | 第35-36页 |
2.3.2 矢量模型 | 第36-37页 |
2.3.3 两种模型的比较分析 | 第37页 |
2.4 配网GIS数据模型 | 第37-44页 |
2.4.1 配网特性分析 | 第38-39页 |
2.4.2 配网信息结构模型 | 第39-40页 |
2.4.3 配网GIS数据模型 | 第40-44页 |
2.5 配网GIS数据组织 | 第44-50页 |
2.5.1 信息图层划分 | 第44-45页 |
2.5.2 数据编码 | 第45-49页 |
2.5.3 数据库设计 | 第49-50页 |
2.6 小结 | 第50-52页 |
3 配网GIS网络拓扑着色算法 | 第52-65页 |
3.1 配网的网络拓扑分析研究概况 | 第52-53页 |
3.2 配网GIS网络拓扑算法 | 第53-57页 |
3.2.1 配网电源及联络开关定义 | 第53-55页 |
3.2.2 配网GIS网络拓扑分析 | 第55-56页 |
3.2.3 配网GIS网络拓扑分析算法 | 第56-57页 |
3.3 配网GIS网络拓扑着色算法 | 第57-61页 |
3.3.1 配网GIS网络拓扑着色功能的实现方法 | 第58-59页 |
3.3.2 一种削减节点—支路关联矩阵阶数的环路着色法 | 第59-61页 |
3.4 配网GIS网络拓扑着色实验 | 第61-64页 |
3.5 小结 | 第64-65页 |
4 配电网最佳抢修路径算法 | 第65-100页 |
4.1 交通信息对最佳抢修路径选择影响的分析 | 第65-71页 |
4.1.1 最短路径选择模型 | 第66-70页 |
4.1.2 利用交通信息选择配网最佳抢修路径的基本思想 | 第70-71页 |
4.2 配网最佳抢修路径数学模型 | 第71-75页 |
4.2.1 配网故障分析 | 第71-72页 |
4.2.2 数学模型及影响因素 | 第72-75页 |
4.3 配网最佳抢修路径的基本算法 | 第75-77页 |
4.3.1 基于贪心策略的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 | 第75-76页 |
4.3.2 基于邻接矩阵的Dijkstra算法 | 第76-77页 |
4.4 基于节点—弧段结构的Dijkstra算法 | 第77-79页 |
4.5 基于二叉堆优先级队列的改进Dijkstra算法 | 第79-88页 |
4.5.1 优先级队列及二叉堆的概念 | 第79-81页 |
4.5.2 二叉堆操作及其优化改进 | 第81-84页 |
4.5.3 基于二叉堆优先级队列的改进Dijkstra算法 | 第84-87页 |
4.5.4 算法效率分析 | 第87-88页 |
4.6 基于空间方向关系的实用最佳抢修路径算法 | 第88-97页 |
4.6.1 空间方向关系概述 | 第88-89页 |
4.6.2 基于空间方向关系的实用最短路径算法 | 第89-96页 |
4.6.3 算法效率分析 | 第96-97页 |
4.7 配网最佳抢修路径的计算实例 | 第97-99页 |
4.8 小结 | 第99-100页 |
5 配电网空间负荷短期组合预测法 | 第100-122页 |
5.1 配电网空间负荷预测的常用方法 | 第100-102页 |
5.2 处理馈线间负荷转移量的LTC法 | 第102-105页 |
5.3 分类估计馈线h年负荷的方法 | 第105-109页 |
5.4 对馈线负荷增长分类的灰色关联度聚类方法 | 第109-112页 |
5.5 对每一类馈线进行负荷预测的遗传规划方法 | 第112-116页 |
5.6 组合SLF法的算法及实验分析 | 第116-120页 |
5.6.1 算法流程 | 第116-118页 |
5.6.2 实例分析 | 第118-120页 |
5.7 小结 | 第120-122页 |
结论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