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 文献综述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1. 导论 | 第12-15页 |
| 1.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2 基本地畴 | 第12-14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4 思路框架 | 第14-15页 |
| 2. 投资项目评价原理和反贫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15-23页 |
| 2.1 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原理 | 第15-18页 |
| 2.2 贫困的识别 | 第18-23页 |
| 2.2.1 贫困的识别 | 第18-20页 |
| 2.2.2 贫困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 第20-21页 |
| 2.2.3 反贫困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21-23页 |
| 3. 小额信贷的基本原理 | 第23-33页 |
| 3.1 小额信贷兴起的背景 | 第23-24页 |
| 3.2 GB模式的组织制度及运行机制 | 第24-26页 |
| 3.3 小额信贷的运作模式 | 第26-28页 |
| 3.4 GB模式与BRI模式比较 | 第28-30页 |
| 3.5 小额信贷扶贫的理论假设及其特点 | 第30-33页 |
| 4. 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在中国的实践 | 第33-39页 |
| 4.1 中国扶贫历史回顾 | 第33-35页 |
| 4.2 直接面向最贫困人口——扶贫到户的理论分析 | 第35-36页 |
| 4.3 中国引进小额信贷扶贫方式的背景 | 第36-37页 |
| 4.4 中国小额信贷扶贫的运作方式 | 第37-39页 |
| 5. 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评价原则及指标体系 | 第39-43页 |
| 5.1 扶贫项目的一般评价 | 第39-40页 |
| 5.2 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评价的特殊性 | 第40-41页 |
| 5.3 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评价的原则及程序 | 第41-42页 |
| 5.4 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42-43页 |
| 6. 武隆县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实证分析 | 第43-50页 |
| 6.1 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在武隆县的运作情况 | 第43-48页 |
| 6.2 武隆县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8-50页 |
| 7. 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0-53页 |
| 7.1 扶贫资金的渠道及构成 | 第50页 |
| 7.2 小额信贷机构合法性及其资金运作的问题 | 第50-51页 |
| 7.3 操作成本与扶贫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 第51-52页 |
| 7.4 配套管理和利益机制问题 | 第52页 |
| 7.5 扶贫社承贷承还贷款风险大 | 第52-53页 |
| 8. 完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建议 | 第53-56页 |
| 结论 | 第56-58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