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6页 |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5-23页 |
·千枚岩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河床深厚覆盖层工程地质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河床深厚覆盖层基础处理现状 | 第21-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论文取得的成果 | 第25-2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环境及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6-49页 |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第26-29页 |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各区特征简述 | 第26-28页 |
·主要构造带的发育与演化特征 | 第28-29页 |
·区域新构造特征 | 第29-35页 |
·晚新生代地质地貌概述 | 第29-30页 |
·新构造运动特征 | 第30-31页 |
·新构造分区及各区简述 | 第31-34页 |
·川滇菱形块体的分布及其对其宗水电站的影响 | 第34-35页 |
·坝址区地形地貌 | 第35-36页 |
·坝址区地层岩性 | 第36-40页 |
·坝址区地质构造 | 第40-45页 |
·地质构造的总体特征 | 第40页 |
·褶皱构造 | 第40-42页 |
·断裂构造 | 第42-44页 |
·节理及裂隙 | 第44-45页 |
·坝址区物理地质现象 | 第45-47页 |
·岩体风化 | 第45-46页 |
·岩体卸荷 | 第46页 |
·崩塌 | 第46-47页 |
·滑坡 | 第47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7-48页 |
·地震 | 第48-49页 |
第3章 其宗水电站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第49-57页 |
·高坝建设适宜性工程地质研究的阶段划分 | 第49-51页 |
·其宗水电站坝型方案 | 第51-53页 |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 第53-57页 |
第4章 坝址区千枚岩分布及其结构特征研究 | 第57-76页 |
·坝址区千枚岩空间分布特征 | 第57-58页 |
·坝址区千枚岩岩石物质组成与微观结构特征 | 第58-73页 |
·岩性薄片鉴定 | 第59-69页 |
·断口微观断裂机理SEM 试验 | 第69-73页 |
·坝址区千枚岩结构特征 | 第73-76页 |
·坝址区千枚岩结构面特征 | 第74-75页 |
·坝址区千枚岩岩体结构类型 | 第75-76页 |
第5章 千枚岩工程特性研究 | 第76-93页 |
·千枚岩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第76-86页 |
·物理性质 | 第76-77页 |
·力学性质 | 第77-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千枚岩工程特性类比分析 | 第86-90页 |
·千枚岩物理力学参数建议 | 第90-93页 |
第6章 坝址区千枚岩边坡与洞室稳定性研究 | 第93-122页 |
·千枚岩典型工程边坡稳定性研究 | 第93-105页 |
·导流洞边坡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 | 第94-96页 |
·计算参数 | 第96页 |
·导流洞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96-105页 |
·千枚岩地下洞室群稳定性研究 | 第105-111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106页 |
·地下洞室群开挖后应力场分析 | 第106-108页 |
·地下洞室群开挖后变形特征分析 | 第108-111页 |
·边坡与洞室交叉组合整体稳定性研究 | 第111-120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112-113页 |
·开挖后的应力场对比分析 | 第113-116页 |
·开挖后的变形特征对比分析 | 第116-120页 |
·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7章 坝址区河床覆盖层分布及其成因类型研究 | 第122-144页 |
·西部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基本特征 | 第122-130页 |
·覆盖层的分布特征 | 第122-124页 |
·覆盖层的结构特征 | 第124-126页 |
·覆盖层的成因分析 | 第126-130页 |
·其宗河谷演化分析 | 第130-135页 |
·坝址河床覆盖层特征 | 第135-144页 |
·覆盖层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 | 第135-140页 |
·覆盖层形成机制与成因类型 | 第140-144页 |
第8章 坝址区河床覆盖层工程特性研究 | 第144-175页 |
·西部河床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概述 | 第144-149页 |
·覆盖层一般物理力学性质 | 第144-145页 |
·覆盖层承载力及变形特征 | 第145-146页 |
·覆盖层渗透变形特征 | 第146-148页 |
·覆盖层砂土液化特征 | 第148-149页 |
·坝址河床覆盖层工程特性 | 第149-168页 |
·覆盖层物理性质 | 第150-152页 |
·覆盖层力学特性 | 第152-159页 |
·覆盖层渗透特性 | 第159-160页 |
·覆盖层动力特性 | 第160-168页 |
·坝址河床覆盖层参数取值与评价 | 第168-175页 |
·覆盖层参数取值 | 第168-171页 |
·覆盖层工程特性及参数评价 | 第171-175页 |
第9章 坝基覆盖层稳定性研究 | 第175-193页 |
·坝基抗滑稳定性分析 | 第175-177页 |
·坝基滑动模式及影响因素 | 第175-176页 |
·坝基抗滑稳定性分析 | 第176-177页 |
·坝基变形稳定性分析 | 第177-180页 |
·计算模型与方法 | 第177-179页 |
·计算成果与分析 | 第179-180页 |
·坝基渗透稳定性评价 | 第180-185页 |
·覆盖层渗透变形形式 | 第180-182页 |
·抗渗强度参数的评价 | 第182-185页 |
·坝基砂土液化评价 | 第185-192页 |
·坝址饱和砂土分布特征 | 第185页 |
·砂土抗液化强度分析 | 第185-186页 |
·砂土液化判别 | 第186-192页 |
·小结 | 第192-193页 |
第10章 其宗水电站高堆石坝建设适宜性综合评价 | 第193-200页 |
·坝址千枚岩的建坝适宜性评价及处理措施建议 | 第193-195页 |
·坝址河床深厚覆盖层的建坝适宜性评价及处理措施建议 | 第195-196页 |
·建坝适宜性综合评价 | 第196-200页 |
结论 | 第200-202页 |
致谢 | 第202-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07页 |
附录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