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 论 | 第1-31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CAPP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 第14-19页 |
1.2.1 CAPP发展过程概述 | 第14-15页 |
1.2.2 现阶段CAPP研究特点 | 第15-17页 |
1.2.3 CAPP的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1.3 CAPP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 第19-20页 |
1.4 问题本质分析及解决方法 | 第20-21页 |
1.4.1 问题本质分析 | 第20-21页 |
1.4.2 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法 | 第21页 |
1.5 什么是域分析和软件体系结构 | 第21-25页 |
1.5.1 域分析 | 第21-22页 |
1.5.2 软件体系结构 | 第22-25页 |
1.6 域分析和软件体系结构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5-29页 |
1.6.1 域分析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5-26页 |
1.6.2 软件体系结构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6-29页 |
1.7 论文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9-30页 |
1.8 论文各章节安排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域分析及软件体系结构的相关基础技术与概念 | 第31-45页 |
2.1 引言 | 第31-32页 |
2.2 域分析与软件体系结构的相关基础技术 | 第32-38页 |
2.2.1 面向对象方法 | 第32-34页 |
2.2.2 多视图建模技术 | 第34-36页 |
2.2.3 标准建模语言—UML | 第36-38页 |
2.3 域分析与软件体系结构的相关基础概念 | 第38-43页 |
2.3.1 软件重用 | 第38-39页 |
2.3.2 软件资产与软件产品线 | 第39-40页 |
2.3.3 软件重用过程与框架 | 第40-41页 |
2.3.4 域与域工程 | 第41-42页 |
2.3.5 域工程、应用工程与重用工程 | 第42-43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基于域分析的软件体系结构方法论 | 第45-73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域分析 | 第45-55页 |
3.2.1 域分析概念 | 第45-46页 |
3.2.2 域分析对象与产品 | 第46-47页 |
3.2.3 域定义 | 第47页 |
3.2.4 域模型 | 第47-52页 |
3.2.5 域模型建立过程与方法 | 第52-54页 |
3.2.6 域模型的演变 | 第54-55页 |
3.2.7 从域模型到软件体系结构 | 第55页 |
3.3 软件体系结构 | 第55-71页 |
3.3.1 软件体系结构概念 | 第56-59页 |
3.3.2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 第59-62页 |
3.3.3 软件体系结构语言 | 第62-64页 |
3.3.4 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 第64-68页 |
3.3.5 软件体系结构多视图模型 | 第68-69页 |
3.3.6 软件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与方法 | 第69-70页 |
3.3.7 软件体系结构的演变 | 第70-71页 |
3.4 域模型与软件体系结构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71-72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72-73页 |
第四章 CAPP域分析 | 第73-93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CAPP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 第73-74页 |
4.3 CAPP动态应用环境分析 | 第74-81页 |
4.3.1 CAPP动态应用环境定义 | 第74页 |
4.3.2 CAPP动态应用环境模型 | 第74-75页 |
4.3.3 CAPP动态应用环境模型构成要素分析 | 第75-79页 |
4.3.4 CAPP动态应用环境模型各视图之间的关系 | 第79-80页 |
4.3.5 CAPP动态应用环境模型的作用 | 第80页 |
4.3.6 动态应用环境模型对CAPP系统敏捷性的影响 | 第80-81页 |
4.4 一系列相关或相似CAPP系统分析 | 第81-88页 |
4.4.1 面临问题与困难 | 第81-82页 |
4.4.2 CAPP域系统模型 | 第82-83页 |
4.4.3 CAPP域系统模型构成要素分析 | 第83-85页 |
4.4.4 CAPP域系统模型中共性与差异分析 | 第85页 |
4.4.5 CAPP域系统模型各视图之间的关系 | 第85-86页 |
4.4.6 CAPP域系统模型对CAPP系统敏捷性的影响 | 第86-88页 |
4.5 CAPP域需求模型和CAPP域字典 | 第88-91页 |
4.6 CAPP域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91-92页 |
4.7 本章小节 | 第92-93页 |
第五章 CAPP软件体系结构 | 第93-113页 |
5.1 引言 | 第93页 |
5.2 CAPP软件体系结构的多视图模型 | 第93-97页 |
5.2.1 CAPP软件体系结构的多视图模型 | 第93-94页 |
5.2.2 CAPP软件体系结构的多视图模型构成要素分析 | 第94-96页 |
5.2.3 视图与风格 | 第96-97页 |
5.3 CAPP软件体系结构模型与域分析模型 | 第97-99页 |
5.4 模型视图之间的一致性 | 第99-111页 |
5.4.1 模型一致性问题来源 | 第99-100页 |
5.4.2 一致性问题研究现状 | 第100-101页 |
5.4.3 一致性问题的重要性 | 第101-102页 |
5.4.4 模型一致性问题分类 | 第102-103页 |
5.4.5 一些模型不一致性问题的范例 | 第103-108页 |
5.4.7 一致性问题的解决办法 | 第108-111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111-113页 |
第六章 基于域分析的CAPP软件体系结构实例 | 第113-133页 |
6.1 引言 | 第113页 |
6.2 CAPPFRAMEWORK系列软件简介 | 第113-114页 |
6.3 CAPPFRAMEWORK系统域分析 | 第114-120页 |
6.3.1 进行CAPPFramework系统域分析的目的 | 第114-115页 |
6.3.2 CAPPFramework系统域分析 | 第115-120页 |
6.4 CAPPFRAMEWORK软件体系结构 | 第120-125页 |
6.5 基于CORBA的分布式CAPP软件体系结构 | 第125-132页 |
6.5.1 CORBA简介 | 第125页 |
6.5.2 利用CORBA构造系统的优势 | 第125-126页 |
6.5.3 CORBA对象框架 | 第126-129页 |
6.5.4 与其它分布计算标准的比较 | 第129页 |
6.5.5 基于CORBA的CAPP软件体系结构 | 第129-131页 |
6.5.6 基于CORBA的CAPP软件体系结构分析 | 第131-132页 |
6.6 本章小节 | 第132-13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7.2 展望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