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线虫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其对污染土壤扑草净降解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前言第13-19页
 参考文献第15-19页
第一章 土壤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第19-45页
 1 土壤污染现状及其原因第20-22页
   ·土壤农药污染现状第20-21页
   ·农业土壤污染成因第21页
   ·我国土壤污染特点第21-22页
 2 污染土壤的修复第22-36页
   ·污染土壤物理修复技术第23-24页
   ·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第24-26页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第26-35页
   ·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第35-36页
 3 小结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45页
第二章 扑草净降解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第45-57页
 1 引言第45-4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6-50页
   ·培养基第46-47页
   ·实验仪器第47页
   ·扑草净降解菌的富集、分离和纯化第47页
   ·降解菌降解效果的检测第47-48页
   ·降解菌鉴定第48-5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0-54页
   ·降解菌的分离、筛选与纯化第50-51页
   ·降解菌株P-1和P-2的鉴定第51-54页
 4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第三章 扑草净耐性线虫的驯化培养及生长特性的比较研究第57-71页
 1 引言第57-5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8-60页
   ·实验材料第58-59页
   ·实验方法第59-60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6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0-65页
 4 讨论与结论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第四章 驯化线虫与扑草净降解菌相互作用对污染土壤扑草净降解的研究第71-89页
 1 引言第71-7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2-75页
   ·实验材料第72-73页
   ·耐性线虫的预培养和灭菌及线虫悬液的制备第73页
   ·降解菌P-1和P-2的培养和种子液的制备第73页
   ·实验设计第73-74页
   ·测定方法第74-75页
   ·数据的统计分析第7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5-81页
   ·耐性线虫和不同降解菌相互作用下污染土壤扑草净的残留动态第75-76页
   ·耐性线虫和不同降解菌相互作用下污染土壤耐性线虫的数量动态变化第76-77页
   ·耐性线虫和不同降解菌相互作用下污染土壤细菌数量和活性的动态变化第77-81页
 4 讨论第81-84页
 参考文献第84-89页
第五章 驯化线虫对污染土壤土著微生物降解扑草净影响的研究第89-113页
 1 引言第89-9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91-93页
   ·实验材料第91页
   ·耐性线虫的预培养和灭菌及线虫悬液的制备第91页
   ·新鲜土壤的杀线第91页
   ·实验设计第91-92页
   ·测定方法第92-93页
   ·数据统计分析第9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3-103页
   ·耐性线虫和土著微生物相互作用下污染土壤扑草净的残留动态第93-94页
   ·耐性线虫和土著微生物相互作用下污染土壤耐性线虫的数量动态变化第94-96页
   ·耐性线虫和土著微生物相互作用下污染土壤细菌数量和活性的动态变化第96-99页
   ·耐性线虫和土著微生物相互作用下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第99-103页
 4 讨论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3页
第六章 附录第113-127页
 1 引言第113-114页
 2 材料和方法第114-116页
   ·试剂第114-115页
   ·仪器设备第115页
   ·浊点萃取步骤第115-116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16-122页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第116-117页
   ·土壤样品中提取的扑草净的高效液相色谱图第117页
   ·浊点提取步骤的优化第117-121页
   ·标准曲线的绘制和方法准确度、精密度研究第121-122页
 4 结论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7页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第127-129页
 1 全文结论第127-128页
 2 主要创新点第128页
 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环境协同治理--社会治理演进史视角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应对
下一篇:生物黑炭抑制稻麦对污染土壤中Cd/Pb吸收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