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股东代表诉讼概述 | 第14-24页 |
第一节 股东代表诉讼的概念、特征 | 第14-15页 |
一、股东代表诉讼的概念 | 第14页 |
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法律特征 | 第14-15页 |
第二节 股东代表诉讼的法理依据 | 第15-18页 |
一、股东代表诉讼在实体法上的依据 | 第15-17页 |
二、股东代表诉讼在程序法上的依据 | 第17-18页 |
第三节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价值 | 第18-22页 |
一、有利于平衡大股东与少数股东间的力量,赋予少数股东事后救济的诉讼权利 | 第18-21页 |
二、有利于加强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事前监管,实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确立及问题 | 第24-35页 |
第一节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确立 | 第24-29页 |
一、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确立背景 | 第24页 |
二、我国以往司法实践的有益探索 | 第24-27页 |
三、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确立 | 第27-28页 |
四、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具体规定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问题所在 | 第29-33页 |
一、关于前置程序之例外的适用条件问题 | 第31页 |
二、关于原告的举证责任问题 | 第31-32页 |
三、关于诉讼成本的承担问题 | 第32页 |
四、关于原告的和解权利问题 | 第32-33页 |
五、关于诉讼结果的既判力问题 | 第33页 |
六、关于原告股东败诉的法律责任问题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之比较法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47页 |
第一节 股东代表诉讼的当事人之比较 | 第35-39页 |
一、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 | 第35-36页 |
(一) 持股期间的限制 | 第35页 |
(二) 持股数量的限制 | 第35-36页 |
(三) 利益代表的限制 | 第36页 |
二、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 | 第36-37页 |
三、股东代表诉讼中公司的法律地位 | 第37-38页 |
四、股东代表诉讼中其他股东的法律地位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制衡机制之比较 | 第39-43页 |
一、股东起诉的前置程序 | 第39-41页 |
(一) 前置程序的规定 | 第39-40页 |
(二) 前置程序之例外 | 第40-41页 |
二、诉讼担保 | 第41-43页 |
第三节 股东代表诉讼的法律后果之比较 | 第43-45页 |
一、一般原则 | 第43页 |
二、具体后果 | 第43-45页 |
(一) 原告胜诉 | 第43-44页 |
(二) 原告败诉 | 第44-45页 |
(三) 股东代表诉讼和解撤诉的法律后果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之立法建议 | 第47-56页 |
第一节 关于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的建议 | 第47-50页 |
一、关于原告主体资格的认定 | 第47-48页 |
二、关于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 第48-49页 |
三、其他股东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地位与参加程序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关于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衡机制的建议 | 第50-51页 |
一、关于前置程序及其例外 | 第50页 |
二、关于诉讼担保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关于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原告诉讼权利的建议 | 第51-52页 |
一、关于原告的举证责任 | 第51-52页 |
二、关于原告处分权的限制 | 第52页 |
第四节 关于我国股东代表诉讼法律后果的建议 | 第52-54页 |
一、关于法院裁判结果的既判力 | 第52-53页 |
二、关于诉讼成本的承担 | 第53-54页 |
三、关于赔偿责任的承担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