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刑事诉讼构造中的控辩审三方关系 | 第9-19页 |
一、刑事诉讼构造概述 | 第9-10页 |
二、控、辩、审三方相互关系 | 第10-19页 |
(一) 控、辩双方之间的关系 | 第11-14页 |
(二) 控、审双方之间的关系 | 第14-16页 |
(三) 辩、审双方之间的关系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控辩审三方关系中存在的架构缺陷 | 第19-24页 |
一、控辩地位不平等,使得诉讼构造难以维持其稳定性和平衡性 | 第19-20页 |
二、打击与被打击的传统双向思维模式依然存在 | 第20页 |
三、因对辩护的定性谬误导致辩护人责任的界定错误 | 第20-21页 |
四、辩护律师执业豁免权的缺失导致刑事辩护的举步维艰 | 第21-22页 |
五、控监职能不分导致审方角色紊乱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理顺控辩审三方关系切实保障和落实被追诉人的辩护权 | 第24-38页 |
一、被追诉人辩护权概述 | 第24-29页 |
(一) 辩护权的概念 | 第24页 |
(二) 辩护权的行使种类和方式 | 第24-25页 |
(三) 赋予被追诉人辩护权的重大现实意义 | 第25-26页 |
(四) 我国被追诉人辩护权的行使现状及不足 | 第26-29页 |
二、保障和落实被追诉人辩护权的具体构想 | 第29-38页 |
(一) 建立均衡对抗制,实现控、辩双方平等武装 | 第29-32页 |
(二) 坚决破除“打击与被打击”的传统双向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诉讼观 | 第32-33页 |
(三) 赋予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加强律师执业的人身保护 | 第33页 |
(四) 科学界定辩护人责任,废除“如实供述”的法律规定,确立沉默权制度 | 第33-35页 |
(五) 引入控辩协商机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诉交易”制度 | 第35-36页 |
(六) 加强人权保障,突出法庭审理,增强庭审程序的可操作性,保证司法公正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