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执政后两岸传播的交流与互动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正视认知上的差异 | 第10-13页 |
·台湾不同政党认知异同 | 第13-15页 |
·非政治性互动空间 | 第15-16页 |
·研究方向与思路 | 第16-22页 |
第2章 “绿化”后的台湾媒体 | 第22-52页 |
·“官营媒体”的全面绿化 | 第22-27页 |
·扶持亲绿媒体 | 第27-29页 |
·从“新闻自由”到“新闻管制” | 第29-37页 |
·“台独党纲”的管控 | 第37-38页 |
·“两颗子弹”的“传播学”问题 | 第38-42页 |
·打压异见媒体 | 第42-46页 |
·地下电台与“黑报纸” | 第46-52页 |
第3章 敌对性开放 | 第52-74页 |
·“主权对峙”与两岸传播 | 第52-54页 |
·传播交流政策 | 第54-58页 |
·“八年对抗”:新一轮的传播战争 | 第58-61页 |
·视同“007”:人员规限 | 第61-64页 |
·窄播符码:内容管控 | 第64-65页 |
·纯政治化的官方往来 | 第65-67页 |
·网络传播的冷战态势 | 第67-74页 |
第4章 差异转化为问题 | 第74-96页 |
·“大陆威胁台湾”的信息迷失 | 第74-76页 |
·值得关注的“五百四十四万票” | 第76-80页 |
·焦点差异:关注点解构 | 第80-83页 |
·政治扭曲文化环境 | 第83-88页 |
·“去中国化”的观念误导 | 第88-91页 |
·各自表述差异:交流的“白开水” | 第91-96页 |
第5章 以交流推进传播 | 第96-138页 |
·国、民两党的政策异同 | 第96-101页 |
·分化中的“台独铁板” | 第101-106页 |
·从全球化格局看“九二共识” | 第106-112页 |
·从“特洛伊木马”到“文成公主” | 第112-114页 |
·反“台独”策略的“性价比” | 第114-118页 |
·台湾媒体:交流的“说服者” | 第118-122页 |
·分区分众宣导 | 第122-125页 |
·中国文化的台湾传承 | 第125-130页 |
·“小三通”的“罗马大道” | 第130-132页 |
·“底层交流”的传播价值 | 第132-138页 |
第6章 信息的有效性 | 第138-164页 |
·以“媒介理论”重塑两岸交流 | 第138-142页 |
·文化的同质化共鸣现象 | 第142-144页 |
·媒体商业化:新冲击力 | 第144-148页 |
·增强信息的说服力 | 第148-149页 |
·“大陆禁忌”与“反共禁忌” | 第149-151页 |
·“主体模糊,具体务实”的信息战 | 第151-153页 |
·接触、磨合、合作与发展 | 第153-156页 |
·效果检测体系的建构 | 第156-16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64-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74-176页 |
致谢 | 第176-178页 |
个人简历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