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页 |
2. 前言 有关美学、音乐美学和声乐美学 | 第8-10页 |
上篇 毛泽东诗词歌曲之诗词论 | 第10-15页 |
第一章 毛泽东及其毛泽东诗词 | 第10-13页 |
·毛泽东的生平简介 | 第10页 |
·毛泽东诗词的创作分期及主要作品 | 第10-13页 |
第二章 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征总论 | 第13-15页 |
·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内容 | 第13-14页 |
·毛泽东诗词写作的艺术手法 | 第14-15页 |
中篇 毛泽东诗词歌曲之谱曲论 | 第15-35页 |
第三章 从音乐与文学之关系来看毛泽东的诗词及为之谱曲的契合点 | 第15-20页 |
·音乐与文学在史上的结缘及“音乐文学”概念的提出 | 第15-16页 |
·音乐与文学的联结点 | 第16-18页 |
·声音 | 第16-17页 |
·时间 | 第17页 |
·情感 | 第17-18页 |
·文学的音乐化与音乐的文学化 | 第18-20页 |
·先曲后词 | 第19页 |
·先词后曲 | 第19-20页 |
第四章 毛泽东诗词的音乐性 | 第20-23页 |
·押韵合辙 | 第20页 |
·节奏鲜明 | 第20-21页 |
·格律规整 | 第21-23页 |
第五章 毛泽东诗词与谱曲 | 第23-25页 |
·毛泽东诗词谱曲的可能性 | 第23页 |
·毛泽东诗词之谱曲情况 | 第23-25页 |
第六章 劫夫创作的毛泽东诗词歌曲专论 | 第25-32页 |
·劫夫的生平简介及创作的毛泽东诗词概论 | 第25页 |
·劫夫的生平简介 | 第25页 |
·毛泽东诗词歌曲的创作 | 第25页 |
·劫夫创作的毛泽东诗词歌曲的代表作简析 | 第25-28页 |
·劫夫创作的毛泽东诗词歌曲的美学特征 | 第28-32页 |
·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 | 第29-30页 |
·吸取地方戏曲音调 | 第30页 |
·运用中国民族调式音阶 | 第30-31页 |
·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密切联系群众性 | 第31-32页 |
第七章 毛泽东诗词歌曲创作其他几位作曲家的艺术特色 | 第32-35页 |
·郑律成创作的毛泽东诗词歌曲的艺术特色 | 第32-33页 |
·彦克、吕远创作的毛泽东诗词歌曲的艺术特色 | 第33-34页 |
·田丰创作的毛泽东诗词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 | 第34-35页 |
下篇 毛泽东诗词歌曲之演唱论 | 第35-45页 |
第八章 毛泽东诗词歌曲美学研究中演唱研究的重要性 | 第35-37页 |
第九章 毛泽东诗词歌曲演唱的要求 | 第37-42页 |
·声音 | 第37页 |
·字音 | 第37-38页 |
·唱情 | 第38-42页 |
·熟读作品 | 第39页 |
·了解作者及创作风格 | 第39页 |
·歌唱音色、力度、速度的掌握 | 第39-40页 |
·歌唱行腔的把握 | 第40页 |
·歌曲背景及情感基调的把握 | 第40页 |
·歌曲意境的领悟 | 第40-42页 |
第十章 毛泽东诗词歌曲演唱举例 | 第42-45页 |
·陆祖龙谱写的《忆秦娥·娄山关》的演唱 | 第42-43页 |
·田丰谱写的《沁园春·雪》的演唱 | 第43-44页 |
·赵开生谱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演唱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附录曲谱 | 第48-66页 |
《沁圆春·雪》劫夫曲 | 第48-49页 |
《卜算子·咏梅》劫夫曲 | 第49-50页 |
《七律·长征》彦克、吕远曲 | 第50-53页 |
《沁圆春·雪》田丰曲 | 第53-61页 |
《忆秦娥·娄山关》陆祖龙曲 | 第61-65页 |
《蝶恋花·答李淑一》赵开生曲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