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宽带RAKE接收机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 ·引言 | 第8页 |
| ·研究课题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11-13页 |
| 第2章 超宽带通信信号与调制方式 | 第13-22页 |
| ·超宽带通信信号 | 第13-18页 |
| ·高斯脉冲信号 | 第15-17页 |
| ·Scholtz 单周期脉冲 | 第17页 |
| ·其它脉冲信号 | 第17-18页 |
| ·调制方式 | 第18-21页 |
| ·脉冲位置调制(PPM) | 第18-19页 |
| ·脉冲幅度调制(PAM) | 第19页 |
| ·DS-UWB 调制 | 第19页 |
| ·混合调制 | 第19-20页 |
| ·数字脉冲间隔调制 | 第20页 |
| ·载波干涉超宽带调制 | 第20页 |
| ·多频带调制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超宽带通信系统的信道模型 | 第22-38页 |
| ·超宽带室内信道模型 | 第22-25页 |
| ·路径损耗特性 | 第22-24页 |
| ·室内多径信道的簇模型 | 第24-25页 |
| ·超宽带室外信道模型 | 第25-26页 |
| ·IEEE802.15.3a 模型 | 第26-27页 |
| ·路径损耗信道模型 | 第26页 |
| ·多径信道模型 | 第26-27页 |
| ·频率依赖性多径信道模型 | 第27-37页 |
| ·几何绕射理论(GTD) | 第27-28页 |
| ·直角劈绕射信道模型 | 第28-33页 |
| ·空间中电磁波射线方向的场强计算 | 第28-29页 |
| ·边缘绕射场的计算 | 第29-30页 |
| ·直角劈的电波绕射信道模型 | 第30-33页 |
| ·频率依赖性多径信道模型 | 第33-34页 |
|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超宽带RAKE接收机 | 第38-48页 |
| ·RAKE 接收机概述 | 第38-41页 |
| ·宽带系统的RAKE 接收机 | 第38-39页 |
| ·超宽带系统的RAKE接收机 | 第39-41页 |
| ·模板信号 | 第41-43页 |
| ·最优模板 | 第41-42页 |
| ·次优模板 | 第42-43页 |
| ·同步捕获方法 | 第43-45页 |
| ·滑动相关方法 | 第43页 |
| ·匹配滤波器方法 | 第43页 |
| ·密集多径信道下的信号捕获方法 | 第43-45页 |
| ·RAKE 接收机的合并准则 | 第45-47页 |
| ·等增益合并(EGC) | 第45-46页 |
| ·最大比合并(MRC) | 第46-47页 |
| ·选择合并(SC)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超宽带E-RAKE 接收机 | 第48-59页 |
| ·频率依赖性信道造成的脉冲波形失真 | 第48-52页 |
| ·波形失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 ·波形失真处理 | 第54-56页 |
| ·处理脉冲波形失真的原理 | 第54-55页 |
| ·均衡滤波器参数估计 | 第55-56页 |
| ·E-RAKE 接收机 | 第56-58页 |
| ·接收机的结构 | 第56-57页 |
| ·信号处理算法 | 第57页 |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 | 第59-60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0页 |
| ·对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6-67页 |
| 个人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