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中部丘陵地区4种植物群落凋落物动态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0-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进展概述 | 第11-19页 |
| ·凋落物量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动态 | 第17页 |
| ·混合凋落物分解 | 第17-18页 |
| ·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8页 |
| ·问题展望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 | 第19-21页 |
| ·研究地概况 | 第19-20页 |
| ·样地设置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凋落物量动态 | 第21-2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 ·4 种植物群落年凋落物量比较 | 第21-22页 |
| ·凋落物的组成 | 第22页 |
| ·4 种植物群落凋落物量月动态特征 | 第22-23页 |
| ·4 种植物群落凋落物物种数变化 | 第23-24页 |
| ·讨论 | 第24-27页 |
| ·年凋落物量比较 | 第24-25页 |
| ·凋落物的组成变化 | 第25页 |
| ·4 种植物群落凋落物的凋落节律 | 第25-26页 |
| ·4 种植物群落凋落物物种数变化 | 第26页 |
| ·植被恢复过程中凋落物量动态 | 第26-27页 |
| ·次生林与马占相思林凋落物量比较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凋落物分解动态 | 第28-4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 ·实验材料、方法 | 第28-29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2页 |
| ·样地效应 | 第30-36页 |
| ·凋落叶种类效应 | 第36-40页 |
| ·单一凋落物与混合凋落物 | 第40-42页 |
| ·讨论 | 第42-44页 |
| ·样地效应 | 第42-43页 |
| ·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凋落物分解速率 | 第42-43页 |
| ·次生林与马占相思林凋落物分解速率 | 第43页 |
| ·种类效应 | 第43-44页 |
| ·种间差异 | 第43-44页 |
| ·凋落物混合分解的交互作用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五章 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 | 第46-54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6页 |
| ·土壤采集 | 第46页 |
| ·实验室分析 | 第46页 |
| ·结果 | 第46-51页 |
| ·土壤全碳含量变化 | 第46-49页 |
| ·样地间土壤全碳含量的比较 | 第46-47页 |
| ·样地内土壤全碳含量比较 | 第47-49页 |
| ·土壤全氮含量变化 | 第49-51页 |
| ·样地间土壤全氮含量的比较 | 第49-50页 |
| ·样地内土壤全氮含量的比较 | 第50-51页 |
| ·土壤碳氮比的变化 | 第51页 |
| ·讨论 | 第51-53页 |
| ·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含量变化 | 第51-52页 |
| ·次生林与马占相思林土壤碳、氮含量变化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主要结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