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1 大豆脂肪氧化酶的理化特性 | 第11-14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的含量和分类 | 第11-13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的含量 | 第11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的分类 | 第11-13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的结构 | 第13-14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的酶促反应机制 | 第14页 |
| 2 大豆脂肪氧化酶的分析鉴定技术 | 第14-18页 |
| ·氧电极、量压法与分光光度法 | 第14-15页 |
| ·氧电极法 | 第15页 |
| ·量压法(Warburg呼吸仪法,AACC方法) | 第15页 |
| ·分光光度法(Kanofsky JR,Axelrod B,1986) | 第15页 |
| ·胡萝卜素脱色法 | 第15页 |
| ·电泳法 | 第15-16页 |
| ·聚丙烯酰胺-SDS电泳(SDS-PAGE) | 第16页 |
| ·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电泳(IEF-PAGE) | 第16页 |
| ·专—性抗体互作和酶联免疫法(ELISA)酶联免疫法 | 第16页 |
| ·阳离子交换高压液相色谱和快速蛋白液相色谱 | 第16页 |
| ·显色法 | 第16-17页 |
| ·亚甲基兰法 | 第16-17页 |
| ·Fe(CNS)_3显色法(Grossman S et al,1969) | 第17页 |
| ·KI_2淀粉法(Hisateru M,1967) | 第17页 |
| ·超弱发光发射光谱法 | 第17页 |
| ·分子标记 | 第17-18页 |
| 3 大豆脂肪氧化酶的提取纯化 | 第18-19页 |
| ·大豆脂氧酶提取方法 | 第18页 |
| ·水浸提法 | 第18页 |
| ·缓冲液浸提法 | 第18页 |
| ·盐析法 | 第18页 |
| ·共沉淀法 | 第18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纯化技术 | 第18-19页 |
| ·离子交换层析 | 第18-19页 |
| ·凝胶过滤 | 第19页 |
| ·亲和层析 | 第19页 |
| ·疏水色谱(HIC) | 第19页 |
| 4 大豆脂肪氧化酶漂白β-胡萝卜素的原理 | 第19-21页 |
| 5 大豆脂肪氧化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的漂白和抗老化作用 | 第22页 |
| ·制备风味物质 | 第22-23页 |
| 6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23-25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功酶的鉴定 | 第23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功酶的纯化 | 第23-24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功酶漂白β-胡萝卜素的酶活特性研究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利用SDS-PAGE鉴定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功酶 | 第25-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5-26页 |
|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 ·电泳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贮液的配制 | 第26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的提取 | 第26-27页 |
| ·电泳样品的准备 | 第27页 |
| ·电泳 | 第27页 |
| ·染色及脱色 | 第2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 ·不同SDS-PAGE电泳时间鉴定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功酶 | 第27-30页 |
| ·不同上样量SDS-PAGE电泳鉴定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功酶 | 第30-33页 |
| ·SDS-PAGE电泳不同分离胶浓度鉴定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功酶 | 第33-37页 |
| ·不同凝胶浓度的配置 | 第33-34页 |
| ·不同分离胶浓度SDS-PAGE电泳鉴定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功酶 | 第34-37页 |
| 3 讨论 | 第37-38页 |
| 4 结论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大豆脂肪氧化酶的纯化 | 第39-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 ·材料 | 第39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9-40页 |
|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 ·试剂配制 | 第40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粗酶液制备 | 第40页 |
| ·蛋白含量测定(Bradford法) | 第40页 |
| ·SDS-PAGE分析 | 第40-41页 |
| ·银染 | 第41页 |
| ·硫酸铵沉淀 | 第41页 |
| ·胡萝卜素漂白实验 | 第41页 |
| 2 实验结果 | 第41-48页 |
| ·硫酸铵分段提取大豆脂氧酶 | 第41-43页 |
| ·凝胶过滤(以LOX1为例) | 第43-45页 |
| ·凝胶过滤色谱Sephacyl-S300 | 第43-44页 |
| ·凝胶过滤色谱superdex-75 | 第44页 |
| ·凝胶过滤色谱sephadex-G100 | 第44-45页 |
| ·离子交换色谱(以LOX1为例) | 第45-46页 |
| ·sephadex-G100→DEAE52 | 第45-46页 |
| ·superdex-75→Mono Q | 第46页 |
| ·反相液相色谱RPC(以LOX1为例) | 第46-47页 |
| ·SDS-PAGE银染 | 第47-48页 |
| 3 讨论 | 第48页 |
| 4 结论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功酶漂白β-胡萝卜素的研究 | 第49-5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 ·材料 | 第50页 |
| ·试剂 | 第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 ·大豆脂氧合酶提取液 | 第50-51页 |
| ·缓冲溶液的制备 | 第51页 |
| ·底物的制备 | 第51页 |
| ·胡萝卜素饱和丙酮溶液 | 第51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粗酶液制备 | 第51页 |
| ·胡萝卜素漂白实验 | 第51页 |
| ·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 ·不同提取液提取的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功酶漂白能力比较 | 第52-53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同功酶漂白β-胡萝卜素的作用时间 | 第53页 |
| ·温度对大豆脂氧合酶漂白β-胡萝卜素的影响 | 第53-55页 |
| ·pH值对大豆脂肪氧化酶漂白活性的影响 | 第55页 |
| ·大豆脂肪氧化酶漂白β-胡萝卜素的稳定性 | 第55-56页 |
| 3 结论 | 第56-57页 |
| 主要结论及工作展望 | 第57-59页 |
| 1 结论 | 第57页 |
| 2 展望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