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污染危害 | 第11-13页 |
·对水体的污染 | 第11-12页 |
·对大气的污染 | 第12页 |
·对土壤的污染 | 第12-13页 |
·引起生物污染 | 第13页 |
·畜禽废弃物处理方法 | 第13-16页 |
·制成饲料 | 第13-14页 |
·转变成能源 | 第14页 |
·转变成肥料 | 第14-16页 |
·畜禽粪便处理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国外畜禽粪便处理研究状况 | 第16页 |
·国内畜禽粪便处理研究状况 | 第16-18页 |
·养殖场粪便还田处理的制约因素 | 第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试验设计 | 第19-21页 |
·大田试验 | 第19-20页 |
·盆栽试验 | 第20-21页 |
·取样与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取样 | 第21-22页 |
·取样方法 | 第22-23页 |
·测定方法 | 第23页 |
·本文中相关概念的解释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养殖场固体废弃物还田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25-31页 |
·对大麦生长的影响 | 第25-26页 |
·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 第26-27页 |
·对狼尾草生长的影响 | 第27-29页 |
·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种植不同作物对还田粪便中氮素的处理效果分析 | 第31-57页 |
·大麦处理效应特点 | 第31-36页 |
·植株对氮的吸收转化 | 第31-32页 |
·土壤中氮的残留量 | 第32-34页 |
·种植大麦处理的氮素平衡与损失 | 第34-36页 |
·黑麦草处理效应特点 | 第36-41页 |
·植株对氮的吸收转化 | 第36-37页 |
·土壤氮残留量 | 第37-39页 |
·种植黑麦草处理的氮素平衡与损失 | 第39-41页 |
·狼尾草处理效应特点 | 第41-46页 |
·植株对氮的吸收转化 | 第41-42页 |
·土壤氮残留量 | 第42-44页 |
·种植狼尾草处理的氮素平衡与损失 | 第44-46页 |
·水稻处理效应特点 | 第46-54页 |
·植株对氮的吸收转化 | 第46-48页 |
·土壤残留量 | 第48-50页 |
·稻田田面水氮含量动态变化 | 第50-52页 |
·种植水稻处理的氮素平衡与损失 | 第52-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种植不同作物对还田粪便中磷素的处理效果分析 | 第57-81页 |
·大麦处理效应特点 | 第57-62页 |
·植株对磷的吸收转化 | 第57-58页 |
·土壤磷残留量 | 第58-60页 |
·种植大麦处理的磷素平衡与损失 | 第60-62页 |
·黑麦草处理效应特点 | 第62-67页 |
·植株对磷的吸收转化 | 第62-63页 |
·土壤磷残留量 | 第63-65页 |
·种植黑麦草处理的磷素平衡与损失 | 第65-67页 |
·狼尾草处理效应特点 | 第67-72页 |
·植株对磷的吸收转化 | 第67-68页 |
·土壤磷残留量 | 第68-70页 |
·种植狼尾草处理的磷素平衡与损失 | 第70-72页 |
·水稻处理效应特点 | 第72-79页 |
·水稻植株对磷的吸收转化 | 第72-74页 |
·土壤磷残留量 | 第74-76页 |
·稻田田面水磷含量动态变化 | 第76-77页 |
·种植水稻处理的磷素平衡与损失 | 第77-79页 |
·讨论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1-85页 |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作物生理承受能力分析 | 第81页 |
·不同作物处理养殖场废弃物(粪便)适宜量研究的相关结论 | 第81页 |
·土壤中氮磷变化的相关结论 | 第81-82页 |
·水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研究的相关结论 | 第82页 |
·不同作物处理效果的比较 | 第82页 |
·讨论 | 第82-83页 |
·粪便处理量与氮磷流失风险分析 | 第82-83页 |
·持续高量施用养殖场废弃物(粪便)与污染风险分析 | 第83页 |
·本试验尚待完善的方面与创新 | 第83-85页 |
·本试验尚待完善的方面 | 第83-84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