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和谐社会与高校教师权利行政法律救济 | 第8-11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一) 关于高校教师权利的性质和内涵 | 第8-9页 |
(二) 关于高校教师权利保障的现有依据、途径和存在问题 | 第9页 |
(三) 关于高校教师权利的行政法律救济 | 第9-10页 |
三、研究途径与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高校教师权利救济概述 | 第11-21页 |
第一节 高校教师权利救济理论界说 | 第11-17页 |
一、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 第11-13页 |
(一) 高校教师身份的法律定位及特点 | 第11-12页 |
(二) 高等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的理论探讨 | 第12-13页 |
(三) 教育行政部门与教师之间法律关系性质的理论探讨 | 第13页 |
二、高校教师的法定权利 | 第13-15页 |
(一) 教师权利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 高校教师权利的内容 | 第14页 |
(三) 高校教师权利的性质 | 第14-15页 |
三、国际人权公约与高校教师权利 | 第15-17页 |
第二节 高校教师权利救济制度现状 | 第17-21页 |
一、高校教师权利救济的现有依据和途径 | 第17-18页 |
(一) 高校教师权利的宪法救济 | 第17页 |
(二) 高校教师权利的民法救济 | 第17-18页 |
(三) 高校教师权利的刑法救济 | 第18页 |
(四) 高校教师权利的行政法救济 | 第18页 |
二、高校教师权利救济的主要问题 | 第18-21页 |
(一) 法律因素 | 第18-19页 |
(二) 体制因素 | 第19页 |
(三) 素质因素 | 第19-20页 |
(四) 社会因素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高校教师权利的行政法律救济概述 | 第21-31页 |
第一节 高校教师权利的行政法律救济理论界说 | 第21-28页 |
一、高校教师权利行政法律救济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高校教师权利行政法律救济的种类 | 第22-28页 |
(一) 行政申诉 | 第24-25页 |
(二) 行政调解 | 第25-26页 |
(三) 行政仲裁 | 第26页 |
(四) 行政裁决 | 第26-27页 |
(五) 行政复议 | 第27页 |
(六) 行政诉讼 | 第27-28页 |
三、高校教师权利行政法律救济的性质 | 第28页 |
第二节 高校教师权利的行政法律救济制度现状 | 第28-31页 |
一、高校教师权利行政法律救济的现有依据和实现途径 | 第29页 |
二、高校教师权利行政法律救济的主要问题 | 第29-31页 |
(一) 教师权利纠纷性质界定不清 | 第29页 |
(二) 内部行政行为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 第29-30页 |
(三)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过窄 | 第30页 |
(四) 教师申诉的规定操作性欠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高校教师权利的行政非讼救济 | 第31-37页 |
第一节 行政申诉 | 第31-32页 |
一、设立各级申诉委员会,明确权责 | 第31页 |
二、进一步规范申诉的具体程序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行政仲裁 | 第32-35页 |
一、教师辞退、辞职、聘用合同等争议适用人事争议仲裁 | 第33页 |
二、逐步建立教育行政仲裁制度 | 第33-35页 |
(一) 教育行政仲裁制度的优势 | 第34页 |
(二) 教育行政仲裁机构的设置 | 第34-35页 |
(三) 教育行政仲裁程序 | 第35页 |
第三节 行政复议 | 第35-37页 |
一、高校教师权利行政复议案件的受案范围 | 第35页 |
二、完善高校教师行政复议制度 | 第35-37页 |
(一) 全面扩大高校教师提出行政复议的范围 | 第35-36页 |
(二) 加强复议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 | 第36页 |
(三) 加强复议程序的保障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高校教师权利的行政诉讼救济 | 第37-42页 |
一、高校教师权利行政诉讼案件的受案范围 | 第37-38页 |
(一) 高校教师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范围 | 第37页 |
(二) 侵犯高校教师职业权利案件的行政可诉性 | 第37-38页 |
二、完善高校教师行政诉讼制度 | 第38-42页 |
(一) 拓宽受案范围 | 第38-39页 |
(二) 在诉讼中适用行政法原则 | 第39-40页 |
(三) 完善诉讼时效规定 | 第40页 |
(四) 健全证据制度 | 第40-41页 |
(五) 改革裁判方式 | 第41页 |
(六) 强化执行责任 | 第41-42页 |
结语 高校教师权利行政法律救济发展愿景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