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一)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提出与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创优”的作用及我国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 | 第11-12页 |
(三)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进展 | 第12-13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一) 国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城市旅游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三) 温点优秀旅游城市研究综述分析 | 第15-17页 |
三、研究目的及设计 | 第17-20页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及内容设计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一、区位理论—旅游中心地 | 第20-21页 |
二、增长极理论 | 第21-22页 |
三、“核心—边缘”理论 | 第22-24页 |
四、区位商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温点优秀旅游城市的概念 | 第26-36页 |
一、温点优秀旅游城市的定性分析 | 第26-27页 |
二、温点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区位商 | 第27-32页 |
(一) 指标及数据选取 | 第28页 |
(二) 我国主要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区位商 | 第28-30页 |
(三) 我国部分其他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业区位商 | 第30-31页 |
(四) 本文区位商分析的局限性 | 第31-32页 |
三、温点优秀旅游城市的分类 | 第32-36页 |
(一) 资源条件非优型 | 第33页 |
(二) 经济条件非优型 | 第33-34页 |
(三) 区位条件非优型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温点优秀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提升发展 | 第36-56页 |
一、“上下联合” | 第36-39页 |
(一) 优势区带动 | 第37-38页 |
(二) 弱弱合作联动 | 第38-39页 |
二、“四方驱动” | 第39-56页 |
(一) 需求系统驱动 | 第40-43页 |
(二) 供给系统驱动 | 第43-47页 |
(三) 支持系统驱动 | 第47-50页 |
(四) 中介系统驱动 | 第50-56页 |
第五章 实施策略—以合肥市为例 | 第56-70页 |
一、合肥市作为温点优秀旅游城市的特征 | 第56-58页 |
(一) 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状况 | 第56-57页 |
(二) 合肥市旅游资源条件分析 | 第57页 |
(三) 合肥市旅游业区位商分析 | 第57-58页 |
二、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的 SWOT分析 | 第58-61页 |
(一) 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机会 | 第58-59页 |
(二) 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的劣势和威胁 | 第59-61页 |
三、合肥市城市旅游的提升发展 | 第61-70页 |
(一) “上下联合”策略 | 第62-63页 |
(二) “四方驱动”的重点—资源和产品创新、城市旅游营销 | 第63-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